小技巧,大用途
——提高学习成绩的小方法
2016-03-02庞学敏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红旗小学
庞学敏(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红旗小学)
小技巧,大用途
——提高学习成绩的小方法
庞学敏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红旗小学)
曾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每天学生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而我也不轻松,一节课不知要讲多少道不同类型的题,经常是一道题反反复复讲N遍,本以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可是,一测试仍然错题百出,成绩很不理想,令学生十分苦恼,我也觉得很可惜。分析卷面失分的原因我会发现:一部分学生考试失分实际上是他们在做题时不能认真审题,甚至根本就不看题的要求,拿笔就写,做完也没有仔细检查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讲过做过多次的习题仍然会错。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学生要会读题
如果你认为读题看起来很简单,只要学生认识字,能把题目中的字读正确,就算学生会读题了,那你就错了,其实,读题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技巧和方法,学生只有学会并灵活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首先,当教材出现生词的题目时,我就会像语文教学一样,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给予恰当解释,让学生懂得题意,再多次反复地读。其次,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求学生读题时,找题目中的“关键词”,把它们圈一圈,画一画。最后,要求学生像读语文课文一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题目,这样学生能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断读,不读破句。正确处理轻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来朗读,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二、学生互相批改
每次测试时,我都会反复强调一定要认真检查,可是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些学生的的确确在草纸上写呀、算啊,看上去检查得很认真,可他们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激起他们检查的兴趣,我决定让学生互相批改,学生在互相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很认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上的错误都不放过,答题写不完整,书写不规范等,他们都很关注,有时甚至鸡蛋里挑骨头,这样学生在对别人严格要求的同时,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在互相批改试卷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同学的解答方法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解题思路,掌握多种解题技巧和方法。老师在学生互批的过程中,应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发现并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生当小老师
每次考试,学生对于考试都很紧张,但往往考试后只关心分数,等到讲题时,爱听不听的,讲完错的依然还错,有的学生看似专心听课的样子,可当你问到他时仍然一问三不知。是老师的解题思路和学生思路没有接轨?是老师的语言表达对个别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还是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很单一,学生听久了有疲劳感……尝试着让学生来当老师,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激活了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能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这样做学生思路不受老师思路的牵制,学生之间没有年龄差距,他们的认知水平差距不大,语言交流更顺畅、更易理解。很多时候老师费力讲了半天学生也没弄懂的题,同学间几句话就弄明白了。因此学生更愿意听“小老师”的课。听得更认真、仔细,思考“小老师”讲得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自己也当“小老师”讲出来,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完全调动起来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当老师”,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平视甚至仰视学生
有时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成人的要求,甚至高于成人的要求要求孩子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才对,这样做才能学习好……试问,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你能做到吗?你有学生做得出色吗?
“平视”就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交往,要像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俯视”孩子就是要求我们低下头,甚至蹲下去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要保持好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你会发现学生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对于学生来说题目有难度,我就降低要求,有时教材对某些重点难点训练不够突出时,我就会结合学生的兴趣,增加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或针对性的活动,使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有满足感,老师也有成就感。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教会他们驾驶轮船一样,让他们更好地在辽阔的海洋中破浪前进,追逐自己美好的未来。
何宏灵,杨玉凤,刘灵,等.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4).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