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环境下动手操作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2李青青江苏省溧阳市河口小学

新课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算珠个位学具

李青青(江苏省溧阳市河口小学)

新课程环境下动手操作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李青青
(江苏省溧阳市河口小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心中。然而,当我们用反思的眼光审视教学效果时却发现并没有很好地诠释这些理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计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精心筛选,避免学具本身对操作造成干扰

学具的准备是实施操作活动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操作环节的设计上,忽视了对学具的慎重选择,从而导致操作活动失效的现象。

例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某教师想让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算理,但学生带来的学具竟然是各式各样的果冻。试想一年级的学生有多大的控制力?面对美食的诱惑和各式包装的刺激,他们还能静下心来进行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吗?

剖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外界的刺激越强烈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刺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势必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思考。对于低年级的课堂而言,计算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现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学具需要教师进行严密的筛选。我认为筛选时至少应注意这四个方面:(1)成本越小越好,最好是现成的;(2)如不是现成的,制作起来最好能比较简单;(3)最好是能反复利用的;(4)物理特征要尽量相同(颜色、形状、大小要一致)。比如:手指、小棒、棋子、第纳斯木块、黄豆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更有利于学生在简单又具体的形象中抽象出数量的意义。

二、正确引导,激活学生强烈的动手操作动机

在几近泛滥的操作活动中,很多操作都是毫无动机可言的,完全来自于教师的指令。这样的操作既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更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那么,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操作动机呢?

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应是学生单凭想象和经验较难找出答案的,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想要借助某些工具。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下面这个案例。某老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首先出示了例题图,分析图意后学生得出算式40-17,教师继续提问: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个位上0减7不够减。老师追问:你能想个办法找到答案吗?这时,学生仅凭前面的经验已无法直接口算出结果,唯有借助手边的学具寻找答案。

剖析:退位减法是学生减法知识领域的一次新开辟,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个位上不可以直接减了,熟悉的是同样是减法,应该可以通过操作找到答案。于是,学生为了找到答案,充分地利用了身边的学具。这位老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操作欲望,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也可谓恰如其分。相反,如果老师没有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仅是口若悬河地讲解,恐怕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很难到位,毕竟低年级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由此看来,要想让动手操作成为计算教学的有效拐杖,激发学生强烈的操作动机是必须的。

三、适时启发,沟通好操作与算理的内在联系

在计算教学中,想要让动手操作更具有效性,仅仅做到以上两点还是不行的。让我们继续深入上一个案例,就会得到一些新的思考。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甲:我先在十位上拨了4颗算珠,表示40,接着拨去一个算珠,再拨去一个算珠换成个位上的10个算珠,最后在个位上拨去7个算珠,得到结果23。老师表扬了甲,没有做过多的评价,问有没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学生乙:我摆了4捆小棒,每捆10根,先拿走1捆小棒,再把1捆小棒拆开,从这10根中拿走7根,最后还剩23根小棒,结果也是2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接着教师就开始在黑板上讲解竖式的书写方法。

剖析:这节计算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退1当10的算理。整个新授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是细看他这节课的处理方法,却并没有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算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操作仅仅起到了寻找答案的作用。当学生汇报出两种操作方法后,教师没有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也没有将两种方法和算理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关键点:“换”,把十位上的1颗算珠换成个位上的10颗算珠;“拆”,把1捆小棒拆成10根小棒。如果老师能及时追问,为什么要“换”和“拆”?这两个动作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有没有相同之处?(都是把1换成了10)这样一来就问到了重点,也就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及时理解算理。所以说,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操作完毕要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让他们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又能了解知识的本质。

以上三点,皆是关于动手操作的注意点,意在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是,动手操作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如果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变成了学生手舞足蹈的操作课,很难想象,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得以发展。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指出最后一点:操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直观经验中抽象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后面的问题时不用再操作!

田秀红.动手操作,激活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6(25).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算珠个位学具
慢慢的,我就懂了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选 举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算珠拨数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