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3-02钟惠平
钟惠平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高中课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钟惠平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所谓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形成历史素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模式,学生要转变死记硬背的方式,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重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自主交流、主动求知中培养应试能力,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历史解决问题,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更是历史课程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因此,教师要转变历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拓展性课堂中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复习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了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自主对比的平台,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在复习时,我组织学生自主对《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三个革命进行比较分析,自己思考:辛亥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思考:俄国十月革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这样的自主比较复习不仅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在这种对比和思考中逐步形成发散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联系。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和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模式,要鼓励学生在问题思考和分析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有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学生多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高效自主的历史课堂中形成严谨、具有逻辑性思维的历史课堂。例如: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人状况:(1)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2)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3)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材料二: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概括了近代英国工人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考:两则材料中对于探究英国工人的状况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近代英国工人发展的何种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自主分析并对下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的案例分析和解答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学生借助历史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抽象、枯燥的,这是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影响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历史魅力的展示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复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这一单元时,为了使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从总体入手将19世纪以来的“诗歌、小说与戏剧、音乐与美术、电影与电视”等相关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使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进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从多角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给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护、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1]沈霞.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2]陈广志.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