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研究
2016-03-02程敏
程敏
(重庆江津聚奎中学)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研究
程敏
(重庆江津聚奎中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一些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崭露头角,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就“群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简单谈一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
阅读现状;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除了在参加高考时拿到高分,更重要的是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目前对高中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本文简单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中的教学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何应对高考,在高考时拿到高分,是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参考。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分数是唯一的目的。因此,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表现有以下几点:
1.应试思想深厚,投入时间、精力多,但是效果不显著。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本应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教学,但是为了高考,一切靠后。教学依旧是单纯讲解字词句,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却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高中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力度不够,为了考试而阅读,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对阅读材料没有深入理解,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参照问题的标准答案,没有自己的理解,也没有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学习,“填鸭式”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寻找答案而阅读,大量的习题作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教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破坏了阅读材料的整体性和阅读性。文本材料的阅读,应该是整体阅读。整体通读文章,才会对文本材料有基本的认识,对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在高考面前,得分为首,花较少的时间,得最多的分数。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主,向学生灌输文本意义、概念等,没有引导学生去仔细阅读文本材料;加之现在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越来越流行,学生没有耐心去读完整篇文章,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文本材料没有整体理解、没有深入探究,停留在回答问题的表面。
二、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是阅读“一群”文章。简言之,在主线引导下,阅读一组文章,在阅读中发现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是主体,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是把零碎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所学习的是单独课文内的字、词、句,中心思想等,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整体认识概括能力,学生忽略了联想分析综合。群文阅读以主线为指导,节选适合的文本材料,组合成一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该组材料,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同时群文阅读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三、“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古文比重明显增多,同时,文言文作为古时的书面语,对现代汉语的学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高中阶段的文言文课文,多是选自中国传统书籍或是名人写作,具有规范的写作特色,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同时其中的实词、虚词、名词作动词等,句型中比如被动句、倒装句等,对于现代白话文的理解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文言文用词简练,典故多,之后的骈文、八股文等在格式上又有创新,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示范作用,每年高考都有一些优秀作文或是文言写作,或是文体类似,典故颇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贾谊的《过秦论》有理有据,气势磅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悠游畅怀,心有戚戚;李密的《陈情表》直抒胸臆,情真意切。通过对文言文的分类,将同一主题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读出课堂所没有呈现的内容。
要想做好群文阅读教学,有几点问题要注意:(1)选取文本要有主题。群文阅读是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阅读不同文章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拓展自己的思维,因此,在选取文章的时候要有统一的主题,不能为了阅读而凑数;(2)阅读文本注意文章比较。为什么要把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为了在统一主题的指引下,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来加深认识,对同一主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群文阅读教学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老师的职责仍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都是有目的选取的,是为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而不是让学生借此机会随意说话。
[1]樊文杰.如何打造中学语文群文阅读高效课堂[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6(1):10-11.
[2]李景富.群文阅读,给高中语文教学增添色彩[J].教育(文摘版),2016(2):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