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的化学课堂有效互动策略
2016-03-02林国清
林国清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基于学生主体的化学课堂有效互动策略
林国清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化学课堂互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化学课堂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互动;优化教学方法,确保全体互动等方面,阐述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化学课堂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化学课堂;有效互动;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尊重和确认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给多层面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互动,教学活动是使教学达到高效的关键。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效地互动教学活动,而不是搞形式,走过程呢?就此,我谈谈个人的尝试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互动
化学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提炼教材中的化学“生活化”元素,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创设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如,我们在进行金属键教学时,可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金属为什么具有这些物理性质吗?”由此引出金属键与金属特性的关系。又如,进行乙酸教学时,可引入问题:“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缘由。这样实例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就兴趣盎然、乐意互动了。
二、优化教学方法,确保全体互动
心理学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辩论、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愉快和谐氛围中,学生最易受到情绪感染,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潜能,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他们全体互动其中,融入情境,以达到“趣、实、活”的最优化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信息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开启思维、互动讨论、各抒己见,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如,关于硅的结构特点以及它在现代高科技领域广泛应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选择大家感兴趣的主题(如寻找身边的硅片、晶体硅的奥秘等)进行资料的查阅、筛选和整理,写成科学小短文或制成课件,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硅的结构特点以及它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相互合作与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再如,在进行“如何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的问题讨论时,可先让学生分组完成教材“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2)将锌片和铜片一起插入稀硫酸中,但不能相互接触;(3)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4)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在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在每个实验步骤中都要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发现铜片表面有氢气析出,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时锌片表面也有气泡产生?外电路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实验结论,而应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在原电池中为什么能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化。并采用多媒体动画,将微观问题直观化,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刻地认识。这样,通过实验过程层层递进,教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深入问题的实质,一步一步建构知识,最终达到认知目标的目的,也让学生体会到积极互动学习过程的乐趣,培养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为学生用心设计了较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倾听别人意见,相互补充、提升对问题的认知度,最终达成共识。如,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许多小组长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越来越出色,有的组长还会组织探究、进行分工,有的组长还切实指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这样就可以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学习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他人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只能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我们应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主动、有效互动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和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2]管家元,王伟群.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4-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