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报道的误区及突围路径

2016-03-02刘利永牛晓龙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误区官员受众

刘利永 牛晓龙

(1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 石家庄 050031;2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官员报道的误区及突围路径

刘利永1牛晓龙2

(1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 石家庄050031;2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065201)

目前,我国官员报道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职务化、同质化、单一性。究其原因,既有官员自身的问题,也有媒体的问题,还有社会舆论环境的问题。为了满足受众对官员报道的需求,需要深入挖掘官员活动的新闻价值,打造个性化新闻产品;需要打通官员、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通道,形成官员报道改革合力。

官员报道;误区;突围路径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传播者意图的不同,官员的媒介形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是,作为受众来说,更愿意看到媒体上活生生的官员形象,而媒体却未能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我国当前的官员报道存在误区。

一、官员报道的误区

(一)职务化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官员是“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也就是说,官员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但是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官员的媒介形象更像是一个职务,官员的活动多是在职务的框架之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礼仪进行的机械化表演。很少有新闻作品直接透露职务背后官员作为“人”的生活状态,从而突出其人性、人情。对官员的报道是主流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主流媒体塑造的官员形象就是一个开会、讲话、出访、接待的机器,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职务化的,媒体通过这种单调的报道为受众塑造了一个不眠不食不病不休的官员符号。

(二)同质化

官员报道的职务化特征,将不同风格和不同性格的官员浓缩为不同级别的职务,官员工作和生活中的个性化在把关的过程中被屏蔽,进入受众视野的官员已经成了不同级别的代名词,从媒体呈现的结果来看,官员报道陷入了严重的同质化误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媒体上不同的官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放眼媒体,官员形象千篇一律。官员报道的同质化现象与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正是由于主流媒体的官员报道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情绪宣泄的渠道,新媒体成为受众恶搞官员、揭丑“扒粪”的重要场所。

(三)单一性

官员掌握的权力直接影响到新闻媒体对其的报道方式。一方面,工作性质和安保措施使得记者很难接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新闻采访多是在一些工作场合进行,新闻记者对官员的认识是模糊的。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规避新闻报道出现侵权和得罪官员的现象,媒体只能对官员进行常规化报道。报道对象与报道主体之间的距离,使得官员报道倾向于单一性,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把关塑造出的官员形象被简单地定义为“好”或“坏”,受众很难通过媒介看到一个真实的具有多面性的官员形象。一般情况下,新闻媒体上的官员报道都是一边倒的“好官”形象,官员一旦被查处,所有的负面新闻一夜之间就铺天盖地,官员的媒介形象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贪官”“坏官”。无论是绝对的“好”,还是绝对的“坏”,都是不符合辩证法的,这是媒体官员报道单一性的重要表现。

二、导致官员报道现状的原因

目前的官员报道沿袭着一贯的报道方式,极大地浪费了新闻资源,引起了受众的不满,这对官员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媒体公信力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官员报道走进误区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官员自身的问题

传统媒介时代,媒体承担着新闻把关的重要职责,突发事件和负面新闻很难越过“把关人”直接传达大众。大众的信息反馈意识和能力较弱,更倾向于被动地接收信息。但是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和新媒体的普及,新闻的“精英把关”模式被打破,博客、微博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固有的新闻传播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载体的需要。新媒体环境下,官员主动借助媒体展现自身的生活状态成了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方式。但是,受到传统惯性的影响,多数官员不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相对于主动接触媒体来说,更愿意被动地接受媒体采访。另外,官员的考核评价标准与媒体的曝光度和受众的媒介评价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无法产生官员主动接触媒体的推动力。

(二)媒体的问题

官员报道既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之下,新闻工作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的方式报道官员活动,只能够将官员允许的、官员喜欢的、官员不得不公开的信息转述给受众,这是新闻媒体官员报道面临的尴尬。除此之外,缺乏对官员新闻的深入挖掘,也是官员报道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此外,官员在公开信息方面缺乏主动性,这就为媒体的相关报道制造了很多障碍。

(三)舆论环境的问题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显,在各种社会事务的处理过程中,群众对官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仇官仇富现象也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当开放的新媒体进入公众生活之后,受众对官员报道的关注和对官员形象的解构在网络上十分常见。陕西“微笑局长”和广州“房叔”事件,就是草根阶层行使网络霸权的典型案例。在这些事件中,数量巨大的网民形成了目标一致的话语者群落,加上现实社会对网民话语权的支持,匿名发表的网络意见井喷式呈现。[1]在这种虚拟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无论官员自身是否存在污点,都不敢将自己的隐私全部展示给受众,正是这种缺乏理性的社会舆论环境打消了官员主动曝光的积极性。

三、官员报道的突围路径

(一)深入挖掘官员活动的新闻价值,打造个性化新闻产品

官员活动不单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同时还可能具有趣味性和人情味。在2012年11月4日《南方都市官员报道要走出符号化、同质化和单一性的误区,就需要新闻记者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利用新闻眼瞄准活动中的细节,深入挖掘更具人情味的内容。2006年,网友“老旗”在大众网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的帖子,这个帖子经过媒体的放大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官员报道,党报选择的角度是温家宝视察山东农村,而细心的网友则能够通过两张相差十年的照片关注领导人的一件衣服,这恰是受众更愿意看的“另类”报道,这些报道既塑造了官员形象,又满足了受众需求。新闻记者应该从这样的报道中吸取经验,关注细节,挖掘官员活动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打造个性化新闻产品。

报》报道的《甘肃天水副市长广州街头卖苹果》中,记者就巧妙地将官员身份的显著性和“卖苹果”事件的人情味结合了起来,设置了一对矛盾,整个新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这则新闻还有另外一种报道方式,即“天水市副市长王钧在广州街头参加水果推销会”。显然,这就陷入了官员报道的误区,读来索然无味。

(二)打通官员、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通道,形成官员报道改革合力

官员报道陷入误区的最深层原因就是官员、媒体和受众之间缺乏信任,官员信不过媒体和受众,受众信不过官员和媒体,媒体信不过受众。在这种互不信任的关系之中,官员报道很难产生优秀的作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逐渐提升,借助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和塑造自身形象,将逐渐成为官员的主动追求。媒体应该做好准备,随时接受或主动出击,寻求官员的信任,在工作交流和生活接触中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同时,受众理性的新闻消费,客观的社会舆论环境,也都是官员新闻改革的重要外部因素。

官员是官员报道的对象,媒体是官员报道的主体,受众是官员报道的消费者,只有三者之间充分信任,才能形成官员报道改革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官员报道的现状。

[1] 徐占品,陈晓一.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话语分析[J].东南传播,2010(7):39-40.

G212

A

1674-8883(2016)17-0192-01

刘利永,男,硕士,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牛晓龙,男,防灾科技学院助教。

作者简介:王开波,西藏日报汉编部要闻室主任。赵瑞阳,西藏日报汉编部要闻室编辑。

猜你喜欢

误区官员受众
冬季洗澡的误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