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化与含蓄
——浅析纪录片《夜与雾》的叙事风格

2016-03-02杨雨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诗化含蓄纪录片

杨雨竹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诗化与含蓄
——浅析纪录片《夜与雾》的叙事风格

杨雨竹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作为一部展现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行为的纪录片,与其他同主题的影片相比,《夜与雾》的叙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诗化与含蓄”。本文从影片命名、结构、画面剪辑、音乐等多个方面对这种“诗化与含蓄”进行简要分析。

阿伦·雷奈;《夜与雾》;叙事风格

从阿伦·雷奈的《夜与雾》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1994),再到詹姆斯·莫尔的《最后的日子》(1998),二战结束以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就没有停止过,很多以反思二战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电影相继问世,《夜与雾》就是其中的经典。

一、《夜与雾》的拍摄缘起

《夜与雾》摄制于1955年,是最早反思二战当中纳粹党对犹太人屠杀的影片之一,也是最早使用电影化短片手法描述大屠杀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的视角完全不同于贝里尔·福克斯的《备忘录》(1965)、劳德·朗兹曼的《浩劫》(1985) 等影片,本片并非简简单单地把过去的回忆搬回现在,而是在带领观众回忆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因此,本片在反思二战的纪录片中是最为独特的。

这部影片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委员会的委托为纪念集中营死难者而摄制的。委员会选定雷奈来制作一部关于纳粹暴行的汇编纪录片,但是雷奈有另外的想法:“1945年、1946年拍摄的那些关于集中营的纪录短片没能真正影响大众,我想把《夜与雾》拍成一部多数人都想看的影片。我想过,如果影片很诗意,必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作者在拍摄影片之前的这种主观意图,才使得本片在营造恐怖的氛围时有了一种“诗化与含蓄”的风格,用一种诗似的光影戳痛了观众的心。

二、《夜与雾》的“诗化与含蓄”

《夜与雾》这个片名本身就是一种“诗化与含蓄”的语言。

《夜与雾之诗》是本片解说词作者卡罗尔的一部诗集的名称。卡罗尔是集中营中的幸存者,1946年他出版了这部诗集,以此来纪念自己在集中营中死去的兄弟。其实,“夜与雾”的出处,并非像其本身一样充满诗意,他出自希特勒颁布的一项屠杀犹太人的法令——《夜与雾法令》。笔者认为,在本部影片当中,阿伦·雷奈赋予了这三个字全新的含义:“夜”代表着恐怖,“雾”代表着模糊。他希望驱散历史表面的雾气,让人们看透历史,反思历史。这是诗的含蓄。

除片名之外,整部32分钟的影片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化与含蓄”的风格。独特的结构构思,流畅的镜头画面剪辑,极富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无一不散发出诗意的气息。

本片的结构并非是平铺直叙的叙事结构,而是略带散文、诗歌风格的镜头和画面的排列。影片并没有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典型画面和镜头的组合来表现回忆。导演把看似有些混乱和游离的画面放在了由1933年、1942年、1945年三个时间点架构的大框架中,营造出了一种沉重的气氛。有些纪录片的成功在于“讲好故事”,但是本片似乎并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深情地朗诵一首既优美又恐怖的诗歌。

在画面的剪辑上,导演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是“现实画面”与“历史画面”的交叉剪辑,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画面、两种色彩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过渡得也非常自然流畅;再结合极具文学色彩的解说词,导演带给观众的除了回忆之外,就是无尽的想象和猜测。这种含蓄的风格和诗化的语言在阿伦·雷奈的操纵下,有了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

影片最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是蔚蓝的天空和黄色、绿色交杂的土地,紧接着镜头下移,进入画面的是带刺的铁丝网,之后的画面是荒芜的奥斯维辛及其周边的事物。与这样的画面相配合的是这样一段解说:“一块祥和的土地,或是乌鸦盘旋杂草茂盛的牧场,或是汽车、农民和夫妇们走过的路,或是拥有尖塔和集市的度假村,都可以通往集中营……这些地名和地图上以及导游册上的地名没什么两样。血已干,舌头已沉默。现在,这里唯一的来访者是摄影机。一种奇怪的曾遭囚犯践踏的草覆盖了小路,现在没人从电线杆下经过,只有我们的脚步。”这样的解说词配上这样的画面,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人,但是观众都不由地会去联想在这样的地方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历史。这种含蓄的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充满了无尽的诗意。

此外,影片还有一处镜头的切换极具隐喻意义。当影片从黑白色的运送犹太人的火车画面切换到彩色的有阳光、杂草丛生的铁轨画面时,出现了这样一段旁白:“在清晨夜晚和浓雾中,如今同一条路阳光灿烂,沿着它慢慢地走能看到什么?是早已归入土地的尸体的痕迹,或者是那些最初到来的被欺凌者的足迹。当狗的叫声响起,探照灯旋转,焚化炉燃烧时恐怖的舞台对纳粹来说难道竟是可爱的吗?”这些问题引领着观众不得不去思索答案,在思索的过程中观众会对影片内容体会更深。因此这一处同样含蓄如诗。

除了结构、画面剪辑和解说词,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夜与雾》的音乐,同样充满了“诗化与含蓄”的风格。当镜头是现实的画面时,音乐会显得欢快和温馨;当画面转到历史画面时,音乐会变得沉重、恐怖,这样的对比反差,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而且起到了一种引导作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影片的叙事中去,更深刻地感知影片的情感表达。

另外,影片当中关于希特勒和党卫军的段落画面引用自里芬斯塔尔执导的《意志的胜利》,这个段落的音乐由有节奏的鼓点逐渐转为尖锐的恐怖声,暗示了纳粹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恐怖和悲剧。这种音乐的隐喻同样展现了一种诗化的含蓄。

一部影片的风格是各项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阿伦·雷奈和卡罗尔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为了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主题,为了能够履行一种社会责任,为了能够使人们一起来反思历史,使历史不再重演,而采用了这样一种“诗化与含蓄”的风格,并且用这种诗似的光影戳痛了观众的心,可以说他们是成功的。

[1] 史剑琨.夜与雾:为了忘却的疏离[J].社会观察,2015(05):72.

[2] 凌海衡.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J].文艺研究,2010(01):92.

J952

A

1674-8883(2016)17-0179-01

猜你喜欢

诗化含蓄纪录片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含蓄三义
纪录片之页
含蓄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