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特色
——以CCTV《东方时空》为例
2016-03-02赵若雪
赵若雪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浅谈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特色
——以CCTV《东方时空》为例
赵若雪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CCTV的《东方时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本文从叙事角度与手法、选题偏向与态度、主持人塑造和栏目表现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中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特色。
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特色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以深度报道、新闻分析和现实纪录短片为主,也兼顾消息新闻板块,是一种综合性的新闻节目。它是以一种多主题、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结构,以电视新闻杂志化的形式,展现不同选题新闻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1]
《东方时空》节目成立之初定位便力求突破,检索当时电视节目之所缺,从而开创了“中国电视的改革先河”。节目凭借短短40分钟,使人们形成了收看早间电视节目的习惯。这里聚集了众多年轻且对电视充满热情的理想者,在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中,他们称这里是“乌托邦”。《东方时空》对于中国电视新闻杂志性节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开创了制片人管理制度,推动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效作用,更使观众对中国电视进行了重新考量。
一、叙事角度与手法
表现事物和引导观众认识事物的着眼点称为角度,独特的叙事视角是《东方时空》在节目内容挖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色。如今,电视观众愈发理智,他们不再满足于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明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即事实的深度。他们不但想要得到资讯,更希望从通晓事件的前因后果中得到思考的满足。故《东方时空》在进行叙事时,更多的是深度探寻新闻背后的一切,集新闻、论述、纪实于一体,融客观报道与分析性、解释性报道于一体,既有简明的最新报道,又有深度专题及主持人评述,体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2]
《东方时空》在叙事角度上采取微观叙事,用平民化的视角观察和评论新闻,从事件的背后来探寻事件本身,更加重视人文性和接近性。这种叙事角度更多地聚焦新闻事件中的情节,编导传递信息给观众时,多通过事件细节的选择和画面语言的表达,让观众自己去体会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冲突,从而得出对于事件思考的结论,自然而然地接受编导传达的价值标准和爱憎尺度。所谓平民视角,并不是简单地关注弱势群体,而是摆脱了高高在上的职业定位,从最打动人的细节去采访。
陈虻曾概括:“在开拍前决定关注的方向,在拍摄时发现价值,在剪接的过程中表达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例如,《生活空间》特别纪录片《母亲》,第一期先是讲述了年逾八旬的母亲与孩子打官司,更多体现了孩子的“错”,许多观众纷纷给中央电视台致电,要求曝光孩子住址;第二期讲述了母亲的“错”;第三期进行事件梳理和对比;第四期双方互诉委屈;最后一期更多体现了亲情的呼唤。随着事件的发展,观众自己思考事件的对错,这给予了观众最大的自主性。
《东方时空》在叙事手法上展现为,在时政新闻上,沿用了“新闻联播”类新闻播报节目的“宏大叙事”;在社会民生新闻上,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侧重于在报道中展现新闻中的情节,用故事化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新闻事件。
在深度调查的叙事中,围绕事件调查但重点展现人物,体现了重视人情味的叙述特点。在人物报道中,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用多个叙事者构成内容,由主持人的问题来串联。故不论是深度调查性报道还是人物报道,叙事视角都是平民化、接近性强的。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东方时空》在“讲故事”时,大多讲的是“集纳式”的故事,即重视叙述者的内容表达,发出“声音”的人物数量众多,一个主题往往由多个相关的短片集合起来,追求立场的多元化,中间由主持人来连接,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杂志式”的表达。[3]
二、选题偏向与态度
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说:“电视观众并不像电影观众那样忠诚,他们虽然不计较时间,却计较节目,尤其是当他们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选择时,他们就越离不开那个对电视传播者来说几乎是生死攸关的遥控器。”观众选择节目的内容,故选题偏向于态度便尤为重要,成为关键环节。
《东方时空》(由《东方之子》《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四个栏目构成)的选题偏向可总结为宣传特点、揭露性报道、民众视角和国际视野。《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说,在选题中1/3为曝光,1/3为中性,1/3为精神文明。
首先,选题的宣传特点体现在较多的国内外时政报道。其次,选题上更多偏向于平民视角与社会民生类新闻,同时也有较多的揭露性报道,成为国内首个监督节目。例如,《焦点时刻》里的一期《大石桥》,农民未得到好的收成,政府并没有履行承诺好的补偿,记者去相关部门寻访,将有关部门互相推脱的丑恶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来揭示和曝光自己所遭受的一切。
在人物栏目选题中,《东方之子》采访的并不是动人心魄的时代英雄,更多的是小人物。对于被采访者来说,节目的目的是让他们“说真话”,从而还原人本来的面目。首先,节目制作者要“说真话”,制片人时间对话语只有一个要求:说话不用形容词。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形容词用来修饰,而新闻展示事实。”
《生活空间》的选题态度则是“向上的题材向下做,向下的题材向上做”,更加强调人的解放与个人尊重,找到合适的观察和介入生活的方式,关注人生命运。陈虻让编导们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让中国形成镜头对准普通人的习惯,让中国百姓知道普通人的生活也可以成为媒体拍摄的内容。在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中,陈虻也曾有节目定位的困局。在生活中截取断面,可能一年或两年看起来毫无意义,随着节目的增多,这便是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中国的影像史”。
三、主持人塑造
新闻无法做到不含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纯客观报道,如今能吸引观众目光的,是个性生动的“说新闻”和多重视角的新闻展示。这便要求主持人具有个性的话语表述方式、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敏锐的头脑。故《东方时空》在不同的子栏目中所用的是不同的主持人。
《东方之子》使中国电视创立了新的电视叙述方式,打破了中国传统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格局,为主持人打造策划团队,使主持人成为平等理念的体现者。例如,胡健是短平快、粉碎式的提问方式,加入自己的思想去问问题,使得对方不断思考;而白岩松则是限定式、背景式的提问方式,具有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且每个问题的逼迫性都很强,逼迫对方“说真话”。此栏目的制片人时间说,白岩松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述背景后问题的落点,这才体现了一个主持人的素养。
《生活空间》没有设固定的主持人,每条片子的编导就是采访的主持人,故不同编导和摄像的片子都有极其鲜明的选题、语言、采访和剪辑风格,编导作为主持人在报道中参与叙事。例如柴静,她所关注的事件焦点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性风格。
以上两种主持人制都意味着节目报道和分析的性质受主持人的知识、立场、风格的影响,主持人不再是单纯的节目串联人,开创性地将主持人作为节目运作组织的核心,以主持人的风格为节目创作的基础,让各个栏目品牌和主持人形象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栏目表现形式
丰富多样的资讯内容和独特的叙事角度为《东方时空》做了内容上的配置,但客观、真实、深度的传播氛围是由栏目表现形式营造的,这维护了节目的新闻性、专业性和可看性。《东方时空》共有四个子栏目,下面笔者将分别叙述其表现形式。
《焦点时刻》的关注点在于社会事件,不止在于国内外新闻,还在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在国内外新闻中,着重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形式的核心所在,应即时赶到事件的发生地对事件进行记录。对于负面新闻的监督,多采用暗访辅以正面采访,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
《东方之子》采用访谈的方式,塑造谈话类节目的原因在于方便系列化生产。用访谈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英雄人物和在生活中默默努力的小人物,从而塑造了时代中的人物。中国电视的制播分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栏目表现采用纪录片式,真正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用平实的电视语言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关注其生存状态,通过大量真实事件的展现,使观众展开思维,获得思想启示。
《金曲榜》在前期大量引入港台金曲,后期栏目自制MTV后播出,先后制作了150首民歌、50首原创歌曲,如红遍中国的高枫的《大中国》、老狼的《恋恋风尘》、罗中旭的《星光灿烂》等,开创了中国音乐电视的先河,是MTV的中国化。
本文以《东方时空》为例,分析了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特色。在新闻内容上,叙事以看点和角度取胜;在栏目表现形式上,采用电视新闻杂志的形式,同时辅以多种表达方式,完整真实地阐释新闻;在传播理念上,将主持人作为一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具有充分的话语权,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来表达和评述新闻。
时至今日,《东方时空》经历了多次改版,甚至已更换了播出频道,但它仍旧作为开拓者在新闻人的心中永存。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见证者,《东方时空》将永远作为改革范本留存于人们心中。特别是那些一个个“人”,不管是制片人、编导、主持人,还是他们所拍摄和塑造的“人物”的思想、理念和事迹,都将继续感动和震撼一代又一代的人。
[1] 顾浩.《东方时空》的模式管窥[J].西部广播电视,2014(18):28.
[2] 王艳.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特色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7.
[3] 高雅靓.中西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比较——以CCTV《东方时空》和CBS《60分钟》为例[J].声屏世界,2014(5):48.
G222.3
A
1674-8883(2016)17-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