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2016-03-02米立江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现场感新闻报道电视新闻

米立江

(元谋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元谋 651300)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相关问题探析

米立江

(元谋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元谋651300)

电视是视听的艺术,声音和画面犹如人的两条腿,人缺一条腿无法行走;电视也一样,只有画面或是只有声音,则无法真实地传递信息。但是,从近年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中看来,其在运用同期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同期声的魅力以及如何用好同期声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电视新闻;同期声;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同期声是指在电视片拍摄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果声等。它在视听手段上,在时空连续性上同步对位于现实环境,直接、客观、准确、生动地记录下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从而构成综合的、立体的、多通路的信息传递动势。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当合理地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更能吸引和感染观众。生动、典型的现场同期声能够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声画互补,达到水乳交融的整体完美宣传效果。

一、同期声在新闻中的价值

(一)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它的优势在于同时从声、画两个方面对新闻现场进行纪实性传播。一场晚会的报道,如果观众看到的只是演员舞动的身影,却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声,会让人觉得节目缺乏灵魂。如果只靠播音员不断讲述某些“感人事迹”,就会削弱节目的现场感;相反,如果让观众既能看到画面、听到解说,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场效果声,则会大大提高新闻的现场感,观众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会增强新闻的真实感。

(二)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的生动性

同期声有助于增强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交流。巧妙的提问和被采访者恰到好处的回答往往能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使观众的求知欲、参与欲得到极大满足。电视画面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同期声可以用来负载过去的形象,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把过去的事件客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实践证明,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感知外部事物的两种主要途径,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合理使用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的生动性,特别是在人物报道中可以充分表现新闻人物的个性魅力。

(三)同期声可以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

同期声与解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它能把事件现场的气氛、人物的气质、情绪、性格特点等诸多信息传达给观众。同期声的使用能够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灵活主动、有吸引力。没有现场同期声的电视新闻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倦,以致兴趣转移。例如,电视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新闻事实无法用镜头来描述,或者因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到达现场,这个时候利用知情者的同期声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在新闻报道中,恰当使用同期声往往比解说更吸引人,从而突出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同期声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新闻来看,很多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善于运用同期声。就笔者看来,在同期声的运用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为用而用

同期声作为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有的记者是为了追求新闻表现形式使用同期声,也有的记者是为了领导、朋友的人情,在新闻中为某人“露脸”而使用同期声,这些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二)忽视同期,大打折扣

在新闻节目制作中,许多电视同行可能为了制作上的方便,常常忽略对同期声的记录和使用,使原来应该有声有色的素材变成一场哑剧,造成新闻事件失真,给人一种假的感觉,使新闻节目现场气氛大打折扣。

(三)拖沓冗长,拖泥带水

精炼是使用同期声的关键要领之一。1篇1分多钟的消息,如果一个人物的同期声拉拉杂杂说了30多秒,这样使用同期声既占用了新闻的篇幅,造成电视新闻节奏拖沓,时间冗长,信息量减少,又降低了新闻的质量,得不偿失。

(四)人为导演,矫揉造作

在日常新闻采访中,有的记者为了采访便利等因素,干脆“教”采访对象说,更有甚者直接写在稿纸上让采访对象照着“念”,这些话都不是采访对象有感而发的真心话,情态、语气、语调和语言风格自然与平日不同,这样的同期声当然缺乏亲和力和真实感,即使讲得头头是道,但从本质讲它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舆论效果,也是非常有害的。

(五)游离主题,画蛇添足

这类同期声与新闻的主题相脱节甚至毫无关联,不管表现主题是否需要,或也不管讲得是否贴题就使用同期声,使其成了“多余”的同期声。使用这样的同期声就会破坏新闻的主题结构,冲淡新闻主题,影响新闻的准确表达,有时还会因“节外生枝”而转移观众的感知方向,造成观众对该新闻理解的偏差。

三、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用好同期声

针对日常新闻报道中使用同期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下面就如何使用好同期声进行简要阐述。

(一)强化真实性,营造现场氛围

在现场报道中,同期声已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具有现场感,而且记者在与被采访人进行面对面交谈中,使观众也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让观众产生一种置身现场的参与感。真实记录现场同期声,能使观众对现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所以记者要注意声音与镜头内容的对应,收集具有个性的现场同期声,补充画面外的主要信息,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增强事件的说服力、感染力。

(二)选取同期声要用心

新闻记者要充分认识到不是所有同期声(三)使用同期声要简练

都是必要的。在采访中记者会采集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在后期编辑中,要精心选取能反映节目主题的同期声。编辑在对同期声的素材进行剪辑时,要尊重同期声的真实性,要符合采访对象的本意,技术上要防止“跳”“割”等现象。

我们知道一般的新闻时长在2分钟以内,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好同期声,就要求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删去废话,剪掉带“嗯、啊”等不能表述任何意思的语气词,抓住同期声中能表现新闻主题的核心内容,适当把握同期声的长度。

(四)人物同期声语言要通俗

同期声是口头传播,又是大众传播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向人际传播靠拢的形式,应该符合口头传播的基本特点。从观众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出发,做到通俗易懂,避免艰深晦涩,选择的被采访者宜说话清晰、字句通顺,尽量确保较佳的传播效果。

(五)被采访者表达要自然,现场环境气氛要真实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有些被采访者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对表达内容心中无数,边想边说,显得迟钝的情况,有的甚至担心讲错而按写好的稿子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像小学生一般地背书。电视新闻在细节方面不注意,就会令观众产生腻烦感。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应该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采访中从容自如、恰当引导。

(六)注意同期声和其他电视语言的协调统一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综合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实现尽可能完美的视听效果。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字幕等各种语言各具特色,互相补充、深化,共同构筑起了电视语言的立体信息场。在使用同期声的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其他电视语言元素,从而达到电视声画完美结合的效果。

总之,运用同期声是制作电视新闻的一个主要环节。正确认识同期声的价值和作用,合理运用同期声,有利于映射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水平,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新闻在改革,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也在创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熟练掌握同期声的运用技巧,要能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采制恰当的同期声,使同期声与整条新闻浑然一体,成为片子的点睛之笔,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同期声的魅力。

[1] 邱建.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0(20):13-14.

[2] 刘小玉.论电视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A].科教影视论文集[C]. 2004:24-25.

[3] 毛家武,李丽华.地方电视台现场采访同期声的不足与对策[J].现代视听,2011(07):9-11.

G222

A

1674-8883(2016)17-0110-01

米立江(1975—),男,云南楚雄人,本科,记者。

猜你喜欢

现场感新闻报道电视新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