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新教材 贯彻新理念 培养新人才

2016-03-02范春芳甘肃省宁县四中

新课程(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教材数学知识教材

范春芳(甘肃省宁县四中)



运用新教材贯彻新理念培养新人才

范春芳
(甘肃省宁县四中)

怎样领会新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新教材的经纬线,以期达到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悟透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在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在观念更新、方法指导、兴趣激发、思维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领会教材新理念,转变教学旧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共有6条,其第一条明确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突显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抓住新教材特色,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与以前的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版式活泼、过渡自然、深入浅出,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引言借用三个生活实例,从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改以往通用教材中对概念的抽象描述,使学生对“有理数”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接触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心理阴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用好用活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活实践,运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余文森教授和吴刚平博士在《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一书中指出:“‘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成为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理和法则的产生形成过程,为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新教材的运用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通用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缺乏概念、知识生成过程。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为我们教材的实施者开拓了思路,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新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新教材在定理、公式的给出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思考”“探究”“阅读与思考”等板块是通用教材所没有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板块,让学生在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同时也能逐渐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新教材以学生的生活开始引入课题,用“实验与探究”“思考与阅读”引导知识体系层层展开,“数学活动”的设计新颖别致、颇具匠心。“课题学习”通过对方案的选择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一次函数”这一部分的“课题学习”,其中的问题1是“用哪种灯省钱”,问题2是“怎样租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简单函数知识,针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最佳方案,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这类开放性课题的研究,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激活了创造性思维。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新教材在这方面更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通用教材讲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只给了几道干瘪的应用题,而新教材在本章的第四节不惜笔墨,安排较大篇幅的实际引用,“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探究2”:球赛积分表问题;“探究3”:电话计费问题。三个问题虽为生活实例,但都具有开放性,对刚接触较复杂方程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很具挑战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更多地提问,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统领下的新教材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了知识生成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是新教材的精髓之所在。教师在新教材的实践中,要精准把握,灵活运用,在教学方法上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摸索出的探究式、合作式等优秀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师个人实际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去粗取精,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从而实现运用新教材贯彻新理念、培养新人才之目的。

参考资料: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董慧红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数学知识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