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探析
2016-03-02黄琳
黄 琳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探析
黄 琳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摘 要:简·奥斯汀是英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在19世纪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文章中着重刻画了女青年的奋发向上和爱恋纠葛,但是其中的社会背景等介绍,也从侧面展现给了我们欧洲殖民主义的种种现实,本文就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深入介绍大英帝国时代的殖民主义信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曼斯菲尔德庄园》 探析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初衷是颂扬缠绵悱恻的爱情,歌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作者也通过一些词句与背景的介绍,肯定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裹挟了文化优越感。这种对殖民主义的肯定,是对处于殖民地人民的不公,其殖民地人民自然而然被放置在了一种“失语”的境地,这种偏颇的观点,也是当时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第四部小说,小说中对安提瓜这个西印度种植场有所提及,经过安提瓜与英国主流社会的对比。突出了英帝国主义的种种现实。文章中,英国处于最主流的社会,其对远方的的殖民地处于一种主宰的地位,而远方的安提瓜只不过是远方的被统治地区。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逐渐经过思想渗透到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也代表了当时英国人民的主流思想。英国民众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主流思想,片面的默认了自己的高雅,却无视了殖民地的一切。[1]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固话是非常可怕的,基于自身的立场,它往往会使观点变得不那么客观,不那么公正,事实与真相的界限也会日益模糊。在当时生活中的人们,却往往浑然不觉,即使是大部分的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往往也会局限于自身的眼界和当前的事实。这样的迷失造就了批判精神的缺失和对帝国主义殖民事业的维护。[2]
基于上述原因,必须对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内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的解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没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没有今天的欧洲小说。除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其他欧洲的小说中,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思想并不鲜见。它们渗透于小说作品的文化血液中,其社会意识的形态对作家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也是当时英国国内帝国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为帝国主义事业和殖民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成为了帝国殖民化进程中的一个帮凶。一如爱德华· 赛义德所言,主流现实主义小说,即使不写帝国,帝国的统治也与其相关。因为帝国的价值观也会渗透其中,渗透于小说空间。这种文化和思潮的泛滥,不仅对内强化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意思,对外也梅花了殖民者的形象,在客观上也掩盖了其侵略事实和殖民地人民的灾难。[3]
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人物、地点和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的某些殖民主义情节与当时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有惊人的重合。
一方面是小说人物的象征。作为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创建者,托马斯爵士也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和维系者。他的家族的确立,他舒适生活的来源,都是源自于对印度殖民地安提瓜岛的经营。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变迁,还是殖民地的管理,他都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管控,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他时常回到这里重新确立统治地位,小说中,他的出现并不频繁,因为他要代表英国对安提瓜岛进行殖民活动。在奥斯丁的小说中,作者往往将家庭和国际综合起来,表明当时法律与礼仪的想统一,拥有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托马斯爵士,自然就是拥有帝国地产,作者对此更加清晰的明白,在英国的地位其实就是其殖民地的地位的体现。而托马斯的形象也只不过是英帝国殖民者形象的缩影而已。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另一个象征人物是范妮,其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孤儿,逐渐的得到成长,从原来的胆小懦弱,也成长为看一个无惧挑战、精明干练的女主人形象。最后,范妮成为了庄园的主人,继承了庄园的财产。如果将范妮与托马斯爵士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这个貌不惊人,且柔弱无助的女性却有着和爵士一致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思维。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托马斯爵士儿女们一个个私定终身,完全不符合英国贵族的标准,而唯有范妮,这个和爵士没有太多血缘的外甥女,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内核,在爵士殖民主义教育的熏陶之下,最终变成了新的殖民主义接班人。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范妮经历了对新环境的恐惧到适应,再到占有的这样一个阶段。而经过这一过程后,在回到家乡,其并没有欢喜反而带有一丝厌恶,现在家乡变成了地狱,而庄园却仿若天堂。至此,范妮完全脱离了平民的思维,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道德和社会标准的接班人,而爵士也将庄园交给了她,也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思维规范交给了她。[4]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是地点的隐喻。安提瓜岛的地产是维系曼斯菲尔德庄园奢华生活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小说中对安提瓜岛知识一笔带过,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庄园物质生活的维系是来自于对殖民地的掠夺这一客观事实。其实,通过对范妮家乡朴茨茅斯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安提瓜人民的生活,他们每天劳作为富人们提供货物。使得曼斯菲尔德庄园得以存在。在小说中,安提瓜岛已经不是一个殖民地,上面也没有人民。它仅仅只是财富,只是一个可以掠夺财富的地名而已。
而奥斯丁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描绘,其本质上是对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认同,其也暗含了对其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的站同。这种披着优越制度外衣下的野蛮掠夺,受限于作者视野,她是看不到的,也是不认同的。她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有着优良英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的托马斯爵士对安提瓜岛的开发,必定能让其文明进程大大加强。而比起远方的安提瓜岛,作者也更在乎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象征的大英帝国的繁荣昌盛。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宜对作者有太多批判。受到制度文化的浸染,其作品中对英国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支持也在情理之中。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当时的文学作品都有很强的影响,而在更加开明的现代,我们有能说不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吗?
参考资料:
[1]许晓琴. 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视野中的《曼斯菲尔德庄园》[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52-156.
[2]米蕾亚·阿拉加伊,章杉. 把握简·奥斯丁:忠实性、作者功能与帕特里夏·罗泽玛的影片《曼斯菲尔德庄园》[J]. 世界电影,2007,03:15-24.
[3]杨弋枢. 《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与电影——帕特丽夏·罗兹玛访谈[J]. 世界电影,2010,01:185-190.
[4]刘斐.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82-84.
作者简介:
黄琳,女、(1988-02-12-),汉族,籍贯:浙江嘉兴,硕士学历,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