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日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2016-03-02韩晓萍
韩晓萍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44)
浅谈汉日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韩晓萍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44)
摘 要:直译与意译是一对共生的概念,互为存在的基准和依据,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可以说,高层次的直译就是意译,而高层次的意译又可以视作直译的变体。直译与意译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孰优孰劣,应视语境而定。
关键词:直译 意译 语境
当我们要进行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怎么译”的问题。 “怎么译”就是翻译的方法,即如何去操作才能使原文转换到译文。翻译的方法很多,要靠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把握。本文要探讨的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大技巧----直译与意译。[1]
一、直译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叙述顺序进行翻译。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
比如有这样一句广告语:
○本の中の言葉は、いつかあなたの声になる。
译文:书中的文字,将会成为你的声音。
这一广告语是集英社2009年元旦在报纸上所刊登的宣传语。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伴随阅读影响着千万读者,阅读所获得的力量成为社会继续向前的动力。[2]
还有一句广告语:
○目に見えるものだけが世界のすべてではない。
译文:眼睛所看到的,并非世界的全部。
这是时田侑季为角川文库设计的海报上的广告语,获得了2014年度“第63届朝日广告大奖”,无论是海报图还是广告语,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
这两个广告语的译案既保持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形式。这种翻译方法就是直译。但是,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因为日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都不应该忽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傅斯年、郑振铎都主张直译。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的作品《域外小说集》被视为直译的代表。
二、意译
与直译相对的意译,是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译者的个性化阐述的翻译方法。比如: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译文:「始めるのは簡単だが、最後までやり遂げるのは難しい。」中華民族の偉大な復興の実現は、何世代も続けていく努力が必要だ。
原句是今年习主席在9·3阅兵时的一段讲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 。意思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原句用了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可谓是穿越了三千年历史的庄严提醒:为人做事要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这个译案中对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翻译,只保持了原文的内容、没有保持原文的形式,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
○夕暮れ、とうもろこしの葉を静かに揺する風が快い。
译文: 暮色里,风儿轻轻摆动着玉米叶,宁静而又怡人。
这一译案改变了原文句子结构,不仅完成了形和意的传递,而且非常传“神”。译文中的“风儿”“摆动”等词符合原文的意境,用形容词句“宁静而又怡人”结句,使画面更加灵动,意味悠长。
所以说,意译是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要过分注重细节,但是要求译文自然流畅。在翻译时,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我们必须根据表达形式和特点改变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涵。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再现原作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语言清晰、有说服力,并且符合语言习惯,译者必须尽量遵照所使用的语言习俗和正确的用法,而不是坚持原作的表达模式。
三、直译与意译的对比
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直译与意译长久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下面,我们通过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翻译来体会一下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中国の四川大地震で、がれきの下から36日ぶりに豚が助け出された。
直译:在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一只猪36天后,从瓦砾底下被救了出来。[3]
意译:在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人们从瓦砾下救出一只被埋36天的猪。
这里对于日语原文的「36日ぶりに」的翻译,显示了两个译文对整段文字的不同把握。按照字典的解释,「36日ぶりに」可以直译为“相隔36天”,或者“36天后”,但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看,作者要强调的不是某个时间点,而是漫长的36天这一时间段。将原本为时间状语的“36天”转换角度,调整为“被埋”的补语,似乎更接近原文。另外,被动句转换为主动句,作为汉语表达,则更贴切自然。所以这两个译案意译更好一些。
○はっきりそう言われて、どしんと一度に深い深い穴の底へ突き落とされたような気がしました。
直译:被这样清楚明白的一说,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一下子推到了很深很深的谷底里一样。
意译:这番话再直白不过了,直白得让我有些错愕,仿佛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
直译照顾到了原文的各个点,以及句式的整体统一与协调,但缺少身临其境的力度。原因在于本体“被挑明,被说清”与“被推入谷底”这一喻体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临界点,只有通过更具象地说明主语“我”到底是何种感觉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错愕”“彻底蒙了”等等多可以起到这种效果。
总之,直译与意译是一对共生的概念,互为存在的基准和依据,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直译与意译都把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放在第一位,直译较为重视译文词语句与原文在表面形式上的对等关系,意译则舍形而求神,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两者各有所长,可以直译就直译,不可以直译就采用意译,或者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才能兼顾到译文的表层结构和原文的深层意思。可以说,高层次的直译就是意译,而高层次的意译又可以视作直译的变体。直译也好,意译也罢,究竟孰优孰劣,应视语境而定。直译与意译本身并无高下之分。[4]
参考文献:
[1]高宁.日汉翻译教程(第1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陶振孝 赵晓柏.实用汉日翻译教程(第1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韩晓萍,女,学历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