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精髓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
2016-03-02张晓东
张晓东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3)
后现代主义精髓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
张晓东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3)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已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该思潮中解构哲学更是其精髓所在。本文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重点阐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并将其与比较教育研究联系在一起,从而探寻德里达解构主义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德里达 解构主义 比较教育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文学、建筑、艺术、音乐、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领域的一种思想运动,其要旨在于放弃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并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规定和原则。
一、后现代主义源起
1.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1)西方后工业社会潜藏着深层的文化、精神危机
二战后西方社会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后工业社会,其轴心原则是经济化。按此原则,人被降到机能动物的地位,消费意识的渗透使人日益商品化,也使整个社会文化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大量的商品广告,电子信息,不断翻新的杂乱拼贴,导致符号、文字和视听形象全面混淆,失掉了确切的意义。[1]资本主义疯狂的物质生产和消费享受,造成了一种精神分裂、意义混乱的文化系统。
(2)人们对自身环境的思考引起了对科技的理性质疑
当今世界的人们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从空气、水、噪声污染、绿化面积的减少到地球的温室效应,各种危机的存在使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安,而这种不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也构成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其主要是对科学技术效用的质疑。随着人们对科技副作用的认识加深,对科技的理性质疑也逐渐成为思想界思考的主题,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就存有这方面的反映。[2]
(3)全球社会多元化态势打破了一元或二元化的封闭体 系
20世纪后半期,全球社会逐渐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化形态。无论是政治上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经济上太平洋地区的崛起,科技上电脑的产生与普及使科技知识的积累方式有所改变,还是在文化方面,女权主义的发展,这些无不表明了世界格局趋向多元化,在此打破了以往一元化或二元化的封闭体系。[3]
二、德里达解构主义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影响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其中一个分支,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所在。德里达所阐述的解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对当今比较教育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发,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创新的道路。[4]
1.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崭新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对存在于西方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批判、摧毁,颠覆了“在场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言语中心主义”;同时,他试图用解构主义的方法论——异延、播撒、踪印和增替,来突破西方传统哲学“非此即彼”的统一体和矛盾律,展现了后现代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原则。这在客观上反映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新变化,即概念与概念、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正在渐渐消失。研究者虽然身处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但我们并不应该忽视其他的研究领域、范畴,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范畴。研究两个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课程理念,我们不单要从自身的学科出发,更应该从教育学原理或是课程论、教学论的角度去探索;一个国家的教育为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我们便可从教育与经济管理这一学科领域积极探寻,追本溯源。即使我们研究的是教育制度,也应该探求该国的文化、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对该国的教育是否有深刻的启示。
2.为比较教育研究主客体建立平等的关系[5]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通过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即从实质上颠覆了二元对立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西方传统哲学大厦的根基。这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客体建立了一种平等交往、平等对话的关系。在现代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一种权威或卑微的身份出现在被研究者面前。以权威者出现的研究者,掌握研究的主动权,左右着研究过程,因而使研究缺乏一种真实性,使比较教育研究的成果远离教育实践。以卑微身份出现的研究者,往往对被研究者顶礼膜拜,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究,其原因在于主客体的不平等。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应打破这种二元对立身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对话,这样才能使研究得以进行。[6]
3.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提供更开放的视角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方法论批判了结构主义固定不变的结构观念。社会、人和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不是由所谓的先天的心灵结构决定的一成不变的关系。德里达正是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变化性,而提出了语言、本文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防止僵化的思维模式。这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一种很好的选择,即采取一种对自身开放的态度,注重对各国教育制度的差异性研究,鼓励多角度的进行分析,为比较教育研究创造新的理念,创造新的价值。
4.为比较教育研究结论建立一种批判意 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最关键、最具启发性的一点就是教会了我们用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更是如此。在他大肆地摧毁传统哲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学说;颠覆了“言语中心主义”中的言语第一性、书写第二性,进而提出了书写其实比言语更具有优越性,书写与本文的意义更具有一致性;在其解构方法论中,更是提出了一切符号的意义恰如“播种”,具有不确定性……比较教育研究的自身特点则决定了它需要这种批判精神,在研究的过程中抛弃纯粹的拿来主义,建立独特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的结论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批判,从而踏上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特色之路。
总之,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还有许多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们更需努力探寻其价值所在,为今后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谢登斌.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
[2] 谢登斌.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
[3] 谢登斌.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
[4] 谷声然. 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10(1):7.
[5] 彭正梅. 批判理论与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9,(1):8.
[6] 周怡.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