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中的创新
——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03-02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邓 玮
传统教学中的创新
——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邓 玮
本文从教学案例入手,浅析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方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其创新方法都能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笔者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内容实际可行。
教学创新 传统教学 方法
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来说,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直未曾改变,许多老师对传统教学熟记于心,教学模式一沉不变,课堂多是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难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笔者有幸倾听了福建省第三届骨干教师在三明八中开设的同课异构,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现将笔者执教此课题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呈现出来。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导入。
[配合投影设疑]如何鉴别它是不是纯黄金?生活中有哪些鉴别纯黄金的方法?
[学生思考](略)
[视频]如何鉴别真假黄金。
[学生观看并思考](略)
[提问]视频中的鉴别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生]略
2.探究新知,自主建构。
活动探究一:在空气中分别加热几种金属
[学生演示]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镁条、铝箔、铜丝、金戒指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略)
[生]书写大多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为何假黄金中会变黑?以及回忆视频中的鉴别方法。
[生]很快理解了假黄金的成份以及鉴别方法之一。
[讲述]铝质品问题
[小结]从实验得出,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说明不同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活泼程度也就是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不一样。那么怎样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让我们从生活经验中寻求启发。
[生活实例]生活中铁锅在炒菜时加入食醋、番茄酱等酸性物质,可使得食物中的含铁量增加11~15倍。这对你有何启示。
[生]金属可以和酸性物质发生反应。
活动探究二: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将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1、2两组使用稀盐酸,3、4两组使用稀硫酸。观察要求:(1)金属遇酸能否反应;(2)比较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3)反应片刻,用燃着的火柴靠近针孔。
分别请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
[师]讲解置换反应
[图片]展示准确的探究结果与漫画,归纳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讲解金属活动性。
[小结]大多数金属与酸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以及产生气泡的速率也不同,这也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不同。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二、对本节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1.灵活处理教材,整体规划教学。
人教版教材内容只是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基本的信息,笔者结合课程标准认真揣摩了教材编写意图,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寻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真假黄金鉴别视频,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由此拉开序幕。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为探究活动性作铺垫。基于后续教学科学性,有意回避传统教学“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衡量金属的活动性”这一不严谨的做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留有余地。接下来重点学习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让学生经历、体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科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增强实验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1)演示改分组实验,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许多老师传统教学都是将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再进行推理讲解或演示实验。笔者变换角色,学生分组实验,深刻体会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同时理解生活中俗语:“真金不怕火炼”。学生亲身实验,改变了学生实验的旁观者、结论的接受者的地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实验创新,激发创造思维。
金属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书本要求相同操作重复八次,往往学生实验逐渐失去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所用金属的表面积大小、酸液的量都不太准确,严格说来,这样比较几个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不是太科学。在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改进作业,同时自己也查阅许多资料,发现可将生活中注射器进行改进,将4支拔去活塞的注射器并排一起倒放,从针孔处用细绳子悬挂四种金属片,接下来与等量酸液接触,这种改进创新让学生惊奇,同时提高了科学素养。
3.精选素材,激发认知兴趣。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而学生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究其本质作为问题,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亲身经历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中挖掘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如引入采用了“如何鉴别真假黄金”问题,观看了一段相关视频后,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金属与酸反应的教学中,从铁锅炒菜加入食醋等更补铁生活现象,铝制品不能用钢丝球刷洗等化学现象开始,在实践应用及课外探究环节又回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每一教学环节都从生活现象的分析出发,至化学学科知识的构建,回归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认识“生活中的金属”的化学视角,在科学原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体会学习化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