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 人文先行

2016-03-02陈仓筛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陈仓筛



同课异构 人文先行

□陈仓筛

摘要:同课异构应注重教师个体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将属于教师个人的体会与风格,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教学构思;针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内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营构“以生为本”的异构。

关键词:教学构思;教学方法;同课异构;人文精神

同课异构,异在何处?比较两节课乃至数节课,会发现各有教学构思,各有教学侧重,各有教学方法。结合多年来听课和执教的体会,窃以为:同课异构,必须注重教师教学品质的挖掘与表现,充分尊重师生的思维规律,在人文精神的重塑上探索前行。

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课程授课教师,其显著处恰在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数十年来,在语文教改一线不断进取的老师,谁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构思、教学过程、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尊重,对文本思想感情的尊重,是语文教改的前提,也是同课异构探索的前提。如文言文的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的教学,有的老师从学生文言文阅读当前素养出发,侧重语言教学,举一反三训练学生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掌握;有的老师则根据学生思维品质的现状,侧重对议论文章法结构的教学安排,强调古人思辨的方法和力量;有的老师将两者结合,兼顾语言和章法,则又别有洞天,别开生面。

由此,语文课堂的同课异构,更应注重教师个体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读出属于教师个人的体会,这样才有可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教学构思。这当中,我认为应该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其一,针对高中生的习得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写作文体,可是很多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犯中心论点不明确,结构混乱,不懂论证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选取历经岁月检验的典型的议论文文言文本,在讲解文本大意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具体论证的方法,把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呈现于学生面前。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写作思路之余,自己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拟出写作提纲。这样,通过对文言文本的阅读赏析,让学生明白文本脉络的同时,也体会到写作准备阶段拟写提纲的意义。

而叙述类文本的习得呢?因为故事性强的缘故,找准走进文本的切入点就显得更有意义了。《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作品,多数老师依然会遵从小说三要素学习的要求从人物、情节或环境入手。然黄厚江先生主讲《孔乙己》一文,则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从孔乙己这个“人”的“手”切入课文。从“找手”到“命运变化”再到“临死前的手会是怎样的”设问,带动对整个人物命运的思考,深入探究孔乙己命运的深层原因。可以说,面对同一作品,怎样切入,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这种教学智慧是基于对学生习得实际的充分把握和尊重。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文本的文体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其二,针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内核,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同课异构,异在何处?同在何处?其中,对教学方法的比较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面对同一文本,有的老师善于诵读法和讲授法的结合,有的老师则擅长讲授法和自主探究法的结合。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能真正有效,都应该值得借鉴。

我在教授《祭十二郎文》的时候,多次面对不同届别的不同教学对象,始终感觉诵读法特别适合此文的教学。作者将叔侄之情、家族之忧、生死之叹贯穿于幽幽道来的温婉叙述中,节奏的变化与情感的起伏相谐,情感的起伏与深情的呼唤相应。这样的精品,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又可让学生在真情触发后声情并茂加以表现。这种真情表现真切的程度,恰恰体现了学生对作者内心感受真切的程度。无论方法如何不同,但对文本特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共同的,对文本情感内核的感受是共同的。

面对老文,如何新读新解?确实能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不同程度的解读解构,也能体现执教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荷塘月色》,从散文习得的角度讲授,难出新意。然,若能用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则一定会别开生面。针对作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包括教参在内的观点基本上都是 “黑暗的社会现实”。难道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也许会产生别样的效果。我们能否及时引导学生去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以及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如《一封信》《那里走》?能否在研究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时期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和心路历程是迷茫的、困惑的、甚至是恐惧的?能否让学生在研究中触摸到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难以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心灵震颤?唯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其三,多样化的语文课堂,需要“以生为本”的“异构”。这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有时候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时候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有时候善于在释疑解惑中引导学生探求不确定的答案。如此种种,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结构文本阅读教学流程,均会触及学生阅读审美中的闪光的人性和人文的光辉。如此,“以生为本”就会真正落在课堂的实处,就会让学生真正受益终身。

以生为本,需引导学生关注心灵。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中语文教材中典型性人物比比皆是,他们的心灵就值得学生去关注。《鸿门宴》中,项羽放走刘邦的心态是怎样的?《琵琶行》中,士大夫与歌女惺惺相惜泪洒秋江又是因何?《苏武传》中,为何以死殉国不成反而忍辱偷生?如此等等,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走进自我灵魂深处。

同时,作为教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读书感悟。只有属于自己感悟的东西才能真切,才能让学生在与教师一起共读的过程中体会深刻。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而是无法发现执教者自己的精神脉动。执教者的阅读体悟,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才能深层次地将“以生为本”变为现实。

[责编吴尚华]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