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以西安医专为例
2016-03-02邱晓辉陕西省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教学部
邱晓辉(陕西省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教学部)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以西安医专为例
邱晓辉
(陕西省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教学部)
将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视度的方面改革进行探讨。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它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目前学生大多都是“90后”,而且很多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在学习计算机基础,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已很熟练,如果再沿用以前的教材学生积极性不高,这样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进而也就对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计算机公共课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目前众多高等院校共同研究的话题。下面就计算机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地区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到大学,教材内容基本不变,使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而且很多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入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入学就接触计算机,但是在教学上大多数院校从未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课程教学实行“一刀切”,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一定难度。
3.学校重视度不高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试基本一概而论,使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没有多大意义。
二、从多方面改革计算机教学
1.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全国各中小学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建立了上机实践的机房,甚至有的地区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列为学生升学的必考课程,这使得新入学的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不再是零基础,然而很多高校计算机教材内容仍然是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使用(Word、Excel、PPT)、计算机网络及常用软件使用来安排教材内容,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是一种教学工作的重复,很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觉得没有任何新东西可接受。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任务,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应用,教学内容应多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常用计算机设备等,引入案例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弱化办公软件的使用,强化学生对操作系统安装、使用、常见问题的处理、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安全、常用数据库的使用等。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而现阶段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并不去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这就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没意思,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很困难,这样就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我认为,应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测试,然后将学生分组,基础好的一组,基础差的一组,对于基础好的,我们可以不讲计算机基础,可以讲授网页设计、数据库等。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更多结合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教学,最好这些案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紧密,案例选取应涵盖章节所讲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授课教师安排上,应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模块,每个教师只负责其中一个模块的教学。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文字处理模块、电子表格模块等,这样每个授课教师选自己最擅长的模块,只去深入研究如何将该模块更好地阐述给学生,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需求去讲解,这样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多使用讲解法、任务驱动法、提问法、激取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此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
3.加大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训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上机实践课很不重视,机房数量少,学生数量多,造成机子不够用,上机课也没有具体的上机指导教材,学生每次上机不是看电影就是玩游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应加大上机实践操作并将其结果纳入期末考核,同时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教一些网页设计,课件设计,使这些学生能代表学校参加多媒体课件大赛,相应的也可成立一些计算机社团,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从而引导其他学生热爱计算机学习。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这门大学公共课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喜爱,从中能收获一定的新知识。
林燕华.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