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指”不“导”的新疆小语阅读课堂
2016-03-02范芙斌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新区灵昆一小
范芙斌(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新区灵昆一小)
只“指”不“导”的新疆小语阅读课堂
范芙斌
(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新区灵昆一小)
阿克苏市举行了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我与几位同事赶去农一师实验小学现场观摩教学。当天赛课的内容是人教社四年级下的《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是浙江上虞籍作家陈醉云的散文,作者以朴素温润的文字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生动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六个典型生活画面:屋前瓜棚、房后春笋、门前鲜花、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热爱与欢喜。散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短板,对于这样的疑难教学,新疆的教师会如何指导阅读,我兴致盎然地观摩了当天下午的两堂阅读课。
执教的是两位年轻女教师,课堂伊始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划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对乡下人家心情的一句话,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接着两位教师都紧扣中心词“独特”与“迷人”,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乡下人家的生活画面,要求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依次出示文字与图片,开始逐段分析与对话: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美在哪里……整堂课的教学就这样以师生对话为主,整堂课没有细细品读,也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只是当每一个生活画面分析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环复沓那个重点句,干巴巴地读一遍。
听完课我心情有些沉重,阅读教学指导处于只“指”没“导”的阶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当前倡导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理念,在这里根本没有实现。那么,“指”与“导”有什么区别?“指”与“导”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
1.主体不同。“指”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
2.目的不同。“指”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为主;“导”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在于方法的掌握。
3.方式不同。“指”主要采用的是传授,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一一告知学生;“导”主要采用的是诱导。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只是启发、点拨或询问。“指”仅指向老师的预设,只关注教案的走向,教案结束了,课也就结束了,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导”则更追求的是课堂动态的生成。
4.位置不同。形象地说,“指”是老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带领着他们,并不断地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去完成,或者直接做示范动作,要求他们模仿;而“导”是老师走在学生的旁边甚至后面,只是在紧要关头提醒或点拨,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去实践和完成目标。“指”实际上是接受式学习;而“导”则是启发式和自主式学习。在实践中,“指”与“导”有时确实难以区分,有时“指”中有“导”,“导”中有“指”,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混为一谈。只有我们在理念上真正明白了,在实践操作上才能够找到一些具体途径。这里,不妨打个比方:小张第一次开车到百里之外的亲戚家去。作为熟悉路线的父亲老张,如果坐在副驾驶室里给他指路,这就是“指”;如果只给他一张交通地图,或者告诉儿子网上能找到路径,然后要他一个人自己去,这就是“导”。
那么,像《乡下人家》这样的散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指导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把握文本特点,散文教学应当“披文如景,以景促情,情景交融”。因此对于这样的散文,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想象。我以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指导:
第一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及时关注生字的读写与新词的意思。教师在初读检查中对生字新词进行必要的检查,认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乡下人家的初步印象或感受。
第二步,聚焦段落,品读想象。课文用很多段落描绘了乡下人家,你对哪个段落最感兴趣,请静下心来细细读一读这个段落并说说为什么特别感兴趣?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落实。随后在交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请学生谈为什么感兴趣,着眼于画面中的景物、色彩及拟人手法的表达运用等,读悟与想象结合促进学生有层次地朗读与积累。最后才请学生就段落描绘的画面概括出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的逐段解析与面面俱到。
第三步,诵读积累,关注表达。当学生对文本所描绘的6个乡下人家的典型生活画面都有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形象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或想象对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背诵积累。最后才聚焦于课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要求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时候,哪些季节的生活画面?不仅如此,还有意选择了哪些地点的?从而使学生领会到作者选择典型画面,采用时空交错的表达方式。
当然,“指”与“导”在教学中并无明确的分界线,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实践中,一味地“指”当然不行,一味地“导”也未必可取。只有该“指”时就大胆地“指”,该“导”时就巧妙地“导”,这才是最佳的。事实上,就某一个环节而言,“指”与“导”只有侧重不同,不可能分得很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节课纯粹是“指”或“导”是不大现实的。“指”与“导”也没有明显优劣之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不能以为“导”就一定比“指”要先进。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指”或“导”。记忆性的内容多适合于“指”,理解性的内容适合于导。从短期效果来说,往往是“指”比较好,它省力省时。从长期效果来看,“导”比较好,它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正像前面说的到百里之外的亲戚家去,有熟路的老张陪同肯定既快又省时,但第二次小张一人去,可能还是记不住路;而第一次小张自己摸索着去,往往费时费力,说不定要走冤枉路,但以后就记牢了。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