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品德课融合的策略
2016-03-02■陶红
■陶 红
小学信息技术与品德课融合的策略
■陶 红
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的融合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学习活动情景,运用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内容广泛、开放,所需求的素材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认识到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少,以致成为课堂鲜活起来的“瓶颈”。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是根据教材插图照本宣科,按照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模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是行不通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品德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最主要、最系统、最全面的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本位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目前,在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存在学生大都不喜欢品德课的普遍现象,原因就是老师在品德课堂上像看图说话那样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乏味,缺少吸引学生视觉、听觉、感观神经的教学手段。这样的课,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品德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又怎么能实现呢?实践证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品德课程实效性,品德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多姿多彩。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品德课教学,激发兴趣可得事半功倍之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一)开端激趣,以“趣”引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兴趣活动。如在教学《看我多精神》一课时,恰逢北京天安门广场刚刚举行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后,教师适时选取了大阅兵国旗仪仗队出场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在课的开始被国旗仪仗队兵那整齐的步伐深深吸引,接着激趣谈话:“你想不想也有解放军叔叔那样精神的姿势?”继而引出课题——看我多精神。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品德课堂以“趣”引路,学生的学习欲望就空前高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会愈发浓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过程激趣,以“趣”导行。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目的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渗透品德教育。如在教《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假设:学校生活中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问题?抛出问题后,必然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高涨情绪。此时,教师再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的魅力,在屏幕上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玩游戏不守规则、大声喧哗……之后屏幕出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当你课下玩游戏,有人不排队在你前面插队时;(2)当你被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扰得无法观看演出时。对这些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在学生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再用多媒体播放学校生活中各个班级有秩序地参与学校活动的场景录像,学生一下子就能直观地感悟到“只有大家自觉遵守规则,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加安全、和谐”的道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才会逐渐渗透在他们学后的行为之中。
(三)结尾激趣,以“趣”引探。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性课程理念决定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程的课后延伸。品德课程的课后延伸,是在循着课内学习主题深化的思路,将内容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堂学习的效果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课堂德育的效果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教学《家乡文化采风》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重点感受了家乡的方言和戏曲艺术,这些仅仅是浩渺家乡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部分。为了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家乡文化的兴趣,教师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当地家乡文化的风采集锦短片。学生看完之后,对家乡的陶瓷、琉璃、美食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想要去家乡的陶瓷博物馆去参观,有的想研究一下自己家里的琉璃艺术品,还有的表示要尝遍家乡美食后制作一份家乡美食图谱等等。鲜明直观的声画技术让孩子们对课后的探究活动充满了期待,让本课的教学有效延展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信息技术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课程学习资源,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巧借微课助自学。“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作为涵盖天文、历史、地理、人文、社科等综合知识的品德课程,微课技术的运用,让孩子们的品德课前准备更加充分。在教学《交通警示线》一课时,教师提前制作了“交通标志记心中”的微课,将此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在家的自学,对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游戏“交通标志大竞猜”活动中,因为有了课前的自学,孩子们参与的自信心明显提高,在互问互答的自主互动中对各种交通标志的名称和作用熟记于心,为本课其他交通问题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网络软件增效率。微信、腾讯QQ、百度地图、谷歌地球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网络应用热门软件,学生们对此并不陌生。在中高年级的品德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好这些网络软件,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大大提高品德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寻路和行路》这一主题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微机室,让学生借助百度地图或谷歌地球等网络软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寻路和行路中的学问。学生们在方便快捷的网络软件帮助下,很快地完成了指定线路的探究,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出了合理的出行计划。除此之外,在这些网络软件的帮助下,学生们不出教室就对实际出行地点有了全方位、直观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学生们不仅有对探究主题学习成果的分享,还有对所使用网络软件的经验之谈。在这个网络信息数据的时代,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真正与生活接轨。
三、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指导学生学会社会生活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是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堂教学也就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创设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品德课堂生动起来。
(一)情境再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我同行》这单元的主题设计,就是要学生了解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理解和尊重异性同学之间的差异,学习化解矛盾的方法,从而建立真正的友谊。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年龄和心理因素,学生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处理一个问题总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对方的考虑问题,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有理”,从而引发矛盾冲突。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跟同学们合作,把表现学生冲突或产生误会的几件事情拍摄成情景剧,把一个小事件搬到视频画面中来。当这样的冲突过程被放大、被聚焦在同学们面前,而所有同学都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辨析时,孰是孰非,不言而喻。对于“恰巧”与事件有关联的“局外人”来讲,真人真事、真情实景,对于错误的认识会更深刻,体会也深刻;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则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震撼画面,增强切身体验。《不与香烟做朋友》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香烟的危害,不吸烟,也要帮助身边的亲人远离香烟。教师在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数据、图片、文字材料等充分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数据资料后,学生不但清楚地知道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认识到二手烟对家人的间接危害,但这时学生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学习,在讨论香烟的危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呈现一段内窥镜拍摄的医学研究视频,真实地把烟龄5年、10年、20年的肺部情况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提醒学生,如果自己身边的亲属或家人烟龄达到这个情况的话,也会是这个样子。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旁观者,因为他明确知道亲人就有这样的烟龄,这种情感体验会让他刻骨铭心,那么教育学生不吸烟并去劝阻亲人吸烟这个目标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三)开拓视野,从课堂引向社会。《中华饮食文化》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特色,并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在学习这一课前,教师可以请同学们从互联网上查找中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小吃图片、视频资料,鼓励同学们使用网络视频软件邀请外地的朋友、亲戚,把当地美食以及饮食习惯、礼仪进行介绍;课堂上,把本地特色美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在课后,教师鼓励学生把学到的饮食文化知识加以运用,尊重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和风俗,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礼仪,以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样,学生对于饮食文化的了解,能把目光从课堂投向社会,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文化都成为课堂上的学习资源,真正体现品德课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入、更新,信息技术对于品德学科的教学日益重要。在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能够获取信息、互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品德教师应当善于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巧妙运用,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加多彩。
淄博市教研室,山东淄博 255000)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