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导学中的理答策略
2016-03-02◎应勇
◎应 勇
问题群导学中的理答策略
◎应 勇
问题群是由一组或几组问题构成的系统整体,问题群导学以问题为线索,以锻炼学生思维为目的。华北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1]学生的回答就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理解基础上,因此,理答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不仅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契机,抓住了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进步,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理答的策略,笔者所见的都是以崔教授观点为依据的四种: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但笔者在长期的问题群导学实践中,觉得从功用的角度将其分为三类更加实用些。
一、肯定——激发思维的兴趣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许,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感受到这一点,就会积极地对待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这种期许在问题群中就表现在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中。
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不能只是“真不错”“很棒”“了不起”“我们大家为他鼓掌”这一类模糊空洞的表扬。不可否认,这些话语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但随着学生的成长,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学生对此类表扬已经产生“免疫力”,思维的浪潮渐渐消退;二是学生沉醉其中,飘飘然不知所以,再也不肯花更多的心思深入到文本之中,满足于浅尝辄止,此时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停滞不前了。
教《阿里山纪行》时,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群:1.找景物;2.给景点命名;3.品读最喜欢的景点。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肯定”的理答策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师: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特征给这些景点命个名吧。
生1:写了姊妹潭、青苔路、森林和神木。
师:大家说他找全了吗?(生齐声:找全了。)你真细心!能告诉大家诀窍吗?
生1:我是一节一节找的,这样就不会漏掉了!
师:你不仅找的全,方法也说得好!大家要向你学习啊!(生1满脸自豪)
师:大家给这些景点都起好名字了吗?
生2(抢先举手):我给姊妹潭取名“山间明镜”,因为文章里说“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
师:你不仅说其然,还说其所以然!真是拥有优秀思维习惯的孩子!(生2高兴地坐下)
生3:我给神木取名“阿里山之魂”,因为第九节说“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师:你也有从文中找答案的好习惯!那为什么不照搬原文,叫“阿里山灵魂”呢?
生3:我觉得有了“之”更有韵味,文言文不是好多次都出现“之”的嘛!
师:源于文章,又能跳出文章!好!(生3很兴奋)
……
此后的品读环节,学生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展示,都是激情澎湃,兴致盎然。
在以上片段中,笔者的“肯定”就做到了具体详实、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充满深情的激励,不仅让学生知道受到了表扬,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受表扬,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孩子的思维就可以由此深发开去,获得更大的成功,而这些成功又会进一步点燃思考的热情,加强思维的力度。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
二、引导——加大思维的深度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问题群在设计时要注意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面对老师设计的问题,不可能和预设的答案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运用理答来引导学生,在肤浅处深挖,在迷茫处指津,在偏差处拉回,从而达到加大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群的:1.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2.找出产生奇怪现象的原因。3.作者是怎么解释这些现象的?4.探讨写法,分析文章1—3小节的作用。这4个问题由浅入深训练学生思维。在每个问题理答的时候,都可以用“引导”来加大思维的深度。请看片段:
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在第4节才讲到奇怪现象,那么文章1—3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1:引出下文。
师:引出下文什么?回答问题要具体。
生1:引出下文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分析。你看,你完全有能力做得很好嘛!
师:还有吗?
生1:应该没有了。
师:先请坐。再想想,你会有答案的!你刚才是从结构方面考虑的,还能从内容上考虑。谁来跟他合作一下?
生2:还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因为唐僧是大家熟悉的,而《佛国记》有点像神怪小说。
师:所以说说明文也不是平淡如水的,也要注意写作方法。
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老师要思考为什么没达到预期?是思维不全还是不够深刻,是知识能力有欠缺,还是学生不在状态?然后再根据当时的学情及时调整,在问题的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加大学生思维的深度。片断中笔者在“引导”的理答中,面对生1“贴标签”这种浅思维,通过“引导”教会孩子回答问题要结合文章;当生1回答不全面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通过“引导”来帮助学生完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些都是加深学生思维的做法——有效反思和方法指导,今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了;在“引导”的同时,还注意呵护孩子的心灵,不说“谁来帮他”而说“谁来跟他合作”,用积极地暗示与期待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可见,理答要关注学生发展,从“学会”到“会学”,从“传授知识”到“传授技能”;用“引导”来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直到对文本的理解逐步走向全面、深刻。
三、归纳——提升思维的高度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不代表教师可以“放野马”,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准确、深入、完备的。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是基于当时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不合理的、桎梏学生思维的现象,并不是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作为,教师必须牢牢站稳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地位,当学生表述正确而不准确时加以提升,在学生思维零碎时加以归纳。
笔者执教《江南柳》时,设计了几组问题群,其中有这样一组:1.作者写了江南柳哪几方面?2.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呢?3.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其中的哪一点呢?4.作者花费笔墨细腻描写江南柳之形、音、妙用及花絮的意图何在呢?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由文本内容深入到写作意图,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只能说道“这些都表现了江南柳的生命力”,对专业术语的运用是一片空白。此时笔者这样进行归纳提升:通过各组同学的集体智慧,我们发现江南柳“不息的生命,不灭的灵魂”这本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但作家宕开一笔,从江南柳的形态写起,再写到美妙的柳音、柳之妙、柳之絮,最后才写大柳树插地即生、截后重生的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板书),把柳树抽象的、“无形”的生命化作“有形”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把柳树虚无缥缈、只可意会的灵魂渗透到实实在在、亦可言传的文字当中!这化无为有,化虚为实(板书)的写法正是今天老师想教给大家凸显散文主旨的方法之一。
学生的发言不能说错,但是不够准确,也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这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的归纳提升就会从更高的维度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拔高学生今后思考问题的起点,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目的。
问题群导学中的理答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是课堂生成的源泉,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抓手,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理答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
[1]崔允漷.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4).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应勇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