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的创新发展——中广联西部基地2016年年会综述
2016-03-02张学勤
段 弘 张学勤 马 超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的创新发展——中广联西部基地2016年年会综述
段 弘 张学勤 马 超
2016年9月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广联)西部学术研究基地2016年年会在四川省江油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广联副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胡占凡,中广联秘书长张莉,中共江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勇,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宣传与电视剧管理处副处长杨东霖,中广联秘书长助理、学术部主任张君昌,中广联理事、学术委员、西部学术研究基地主任、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和来自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广播电视协会、局(台)的相关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吕勇部长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介绍了江油市近年来在文化宣传系统开展的各项工作,他充分肯定了广播电视在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反映民意民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杨冬霖副处长在致辞中表示,西部学术研究基地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区域性广播电视学术研究机构,对四川省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推动三网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西部学术基地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随后,胡占凡副会长发表重要讲话。胡占凡首先代表中广联对本次西部基地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接下来,对与会代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今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48字方针;二是广播电视要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创造出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业界给予支撑。胡占凡指出,广播电视要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必须要先解决好媒体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各种方式,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三是广播电视研究要把握利用好区域特性,充分利用好西部基地这个研究平台。胡占凡强调,西部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文化积淀丰富。发掘出最有价值的区域传播资源、构建好具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繁荣稳定的传播体系,需要聚集组织好一批有特色、专业的研究队伍,形成既服务西部,又具有全国影响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力量,而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更好的实践推广经验,是西部研究基地最好的方向选择。胡占凡指出,中广联西部基地是成立最早、成果最为丰硕的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上既要做好个性化研究,又要各个基地的大平台协调作战,争取成为中广联七个基地的标杆,为其他基地做出表率,为媒介的现实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欧阳宏生教授在讲话中指出,西部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关于西部电视共性和个性的研究、西部省级媒体合作的研究和如今的县级广电媒体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需要在内容、平台、渠道、终端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融合,而媒介融合的关键是传播观念、传播方式的转变。从现实来看,西部广播电视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遵循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西部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
当天上午的论坛由张君昌主持。王甫教授、陆地教授、周小普教授、赵丽芳教授、卜彦芳教授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
王甫教授以央视新闻联播《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在媒介融合时代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经验。王教授指出,时政新闻的转型升级需要采用最新的编辑手段和拍摄手法,双机拍摄、同期录音、4G直播、微型航拍、Go-Pro摄影、弹幕应用等技术都可以助力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推陈出新。同时,媒介融合不是局限于渠道、终端、机构、内容等单一领域的融合,而是涵盖各种因素的整体融合,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理念的生态型融合。王甫教授认为,2020年前后媒介融合应该进入web3.0时代,构建起以人为中心的媒体生态圈,完成用户、终端、内容、服务等的智能化深度融合。
陆地教授提出了中国电视的“旋转门现象”。他指出,旋转门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边开边关、似开实关;二是用力上相互抵消;三是循规蹈矩、效率低下,限制高速发展;四是欲速则不达,谁想走快可能被卡住。而中国电视产业面临的“旋转门”问题也包括四重矛盾:一是市场之大与媒体之小。即作为中国媒体旗舰的中央电视台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市值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二是技术之新与观念之旧。即中国的卫星直播技术、新媒体工作环境等都走在世界前列,但传媒管理的观念却相当落后,等政策、靠支持、要人才的观念根深蒂固;三是机制之活与体制之僵。即目前我国媒体管理中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都在局部有所突破创新,但整体的体制却相对僵化;四是市场属性与宣传属性之间的矛盾。媒体需要在完成宣传任务和创收上找到契合点。陆地教授最后指出,如果不能破解中国电视的旋转门现象,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整体效益就无法大幅提升。
周小普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西部地区传统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困境与挑战》的发言。周教授指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文化形式多彩。但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由于地域阻隔,相对于东部而言文化也相对封闭,即使出现过少部分优秀本土题材的作品,但总体而言缺乏系统化、立体化可持续的传播策略。周小普教授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媒体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陈旧的行政管理方式阻碍了媒体的成长,导致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改革迟迟不到位;二是媒体自身的发展问题。目前国内的传统媒体大多还是采用旧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法,与新媒体在组织结构、决策方式、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三是新闻处理方式陈旧。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不注重受众自身体验,影响了受众的接收兴趣。周教授同时指出,当前西部地区的文化传播存在生产套路化、传播快餐化的问题。对此,西部地区需要探索一条保持原状、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和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来振兴西部广播电视。
赵丽芳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背景下地方电视台创新的路径》的主题演讲。她指出,虽然当前网络电视、视频网络强烈冲击着传统电视,导致开机率降低和电视用户的减少,但传统的广播电视界也不必过度悲观。她结合自己的实地调研发现,在二三线城市,传统电视还是具有一定的收视市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还比较依赖电视。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多终端收视、多媒介产品、多样态用户的格局呼唤电视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需要在内容和渠道上“双驱动”。从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是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同时注意改变新闻播报的语态。从渠道方面来看,既要发挥传统TV端的权威性,也要搭建多终端接收渠道,还要积极采用H5、VR等技术。
卜彦芳教授在《“互联网+”之于地市级电视:伤害还是重生》的演讲中首先分析了地方电视面临的多方压力:既有来自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压力,也有省级地面频道带来的压力,还有同台频道和本地其他媒体的竞争。除了传统媒体的压力之外,新兴媒体互动、实时、分享、移动等特征更是给地方电视台带来巨大挑战。卜教授认为,面对重重压力,地方电视台必须客观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目标定位。首先地方电视具有生产本土化新闻的地缘优势;其次传统媒体具有长久以来塑造的公信力;此外还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从业队伍。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需要由内容连接向应用连接、关系连接转变。要制作不可替代的内容,再将内容产品嵌入到关系渠道中,“只要有足够的价值连接,就能够引爆流行”。
在下午举行的“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业界和学界的参会人员各抒己见,发言的内容主要围绕在三个方面。
一是探索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突围的策略。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甘肃省广电总台产业研发中心主任魏文楷高级编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从业经验,从“广播电视化”、“硬汉主播团对节目创新的启示”、“智囊外挂与精准发包”、“方言节目与本地化融合”、“广播网络视窗”等方面为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运营支招。
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学勤在《技术壁垒被突破下的县级电视台再突破》的发言中首先借用中宣部刘奇葆部长的讲话指出,当前的新闻传播需要创新,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丰富的创新条件。随后,他从版权产业、媒体本质、业态融合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版权产业方面媒体需要通过售卖原创的内容来盈利;在媒体本质方面主要是通过制造话题、对接资源、制造故事、影响地方等方式卖活动;在业态融合方面可以通过TV+物流、教育、旅游等形式创造社群经济。
二是结合业界实际探讨转型发展的困境。如来自陕西电视台研发部的张娟莉在介绍了陕西电视台近年来的运营情况后,指出由于媒体经营收入的大幅下滑,导致当前地方电视台对植入广告存在严重依赖。来自四川三台广播电视台的李元东台长介绍了该台构建声、频、网、屏、端全媒体融合平台的经验。但他同时指出,尽管电视台通过抢独家新闻、平民化直播、体验式采访等方式做出尝试,但仍然面临着收入减少、观众流失的颓势;东道主江油电视台的陈爱民台长在详细介绍了该台的发展沿革、改革经验和对外学习考察的情况后,分析了当前电视台的在经营创收上面临的不利形势。他表示,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引流了大量受众,传统媒体为了维护公信力和影响力有时候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的普及又使得普通的婚庆公司也可以与电视台竞争,使得电视台原来独有的优势不在。
三是用学界理论关照业界发展的问题。重庆大学欧阳照教授采用身份认同理论阐述了社群的嬗变过程。她指出传统的社群是基于地理位置形成的,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社群跨越了时空,通过身份认同凝聚到一起。而媒体在未来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社群的作用,通过群体传播扩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文辉指出,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转型中需要重视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和资金资源的开发。当前广电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初级产品过剩而精细产品不足,传媒产品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谈及指导传媒业发展的理论,陈文辉表示,传播产业属于信息产业,除了现有的传播理论之外,还可以借鉴软件工程的信息流理论进行分析。
会议最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天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年会创造了西部基地开展的31次研讨活动以来的两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在区县媒体所在地召开年会;二是将区县级媒体的转型发展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究。他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发言,也希望学界业界今后能够对区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