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与怀念并存 苦难与希望共在
——浅析《合欢树》文本意义的所指

2016-03-02张选军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悲苦合欢树史铁生

□张选军

母爱与怀念并存苦难与希望共在
——浅析《合欢树》文本意义的所指

□张选军

史铁生的《合欢树》作为母爱主题的散文历来为大家所接受,但是细读文本并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会发现,作家母亲生前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直面苦难的精神,隐忍坚毅的生活态度也是作家所要着力表现的。作家正是通过“合欢树”这一象征体表达了“母爱、苦难、希望”这三者的关系。所以,在文本阐释时要抓住母亲的精神品质给作家人生的启迪和昭示,进而了解其对作家整个生命的深远影响。

《合欢树》;母爱;苦难;希望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是以母爱这一主题被编入中学教材进而进入学生的体验和阅读视野。的确,《合欢树》是一篇很好的认识和感知母爱的佳作,但是当我们在反复阅读之后,除了在“母爱”这一情感上产生共鸣外,应该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触:母亲在面对和承担儿子不幸时的隐忍和坚毅,在面对苦难时的勇气和执着,在接近绝望时寻找希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其对于“我”的影响是否也是《合欢树》文本意义的所指呢?

《合欢树》一文在表达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同时,作者对于自己的不幸给母亲带来的悲苦也做了较为细致的叙述,这可以从作者在10岁和20岁时母亲的对比变化中看出:外貌上,母亲由先前的年轻漂亮变为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性格上,由先前的争强好胜和年轻孩子气变为时时想着“我”,处处想着“我”,事事隐忍退让;心情上,由先前的富有情趣、热爱生活变为内心充满悲苦。母亲的悲苦在作者的其他文章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与地坛》)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是这样的悲苦却正是母亲对双腿瘫痪了的儿子的深沉的爱。

其实,如果从作者的母亲角度感受一下也不难发现:母亲内心的悲苦一是来自儿子不幸遭遇的本身,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反应和感受;一是来自年青儿子的倔强和自私(不懂事),自己被不幸命运击昏了头,只想着自己的不幸,从不会为母亲考虑,进而给母亲带来更为深重的悲苦。史铁生双腿截瘫后,曾一度消沉颓废,甚至绝望自杀过,但在承受着双倍于他悲苦的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作者30岁时,母亲离开人世,文章里说“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在这里,作者将饱受悲苦的母亲安放在上帝的天国里,实是作家对于母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激。

但是母亲对于作者来说更为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他不幸悲苦、脆弱消沉的时候为他惊惶,替他分担,更是母亲那面对苦难时的坚毅隐忍,永不言弃的态度,一直给儿子以爱和希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这件事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其次,对于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以后,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就鼓励“我”好好写,到处给“我”借书,推着“我”去看电影,同样“抱了希望”。第三,母亲种合欢树的过程以及对开花的期待。在《合欢树》中有这么一句话:“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如果说“谁种的”是作者对母爱的怀念,那么“怎么种的”应该是作者对母亲在种树的过程中所历经的种种悲苦的理解和感激吧,说是感激,是因为母亲的这种坚韧和执着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因子汇入了作者的血液,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和力量了,作者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成就和意义都是同这分不开的。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内心无尽悲苦的母亲四处奔波,问药觅方,寻找希望,不言放弃,处处替儿子着想,母亲这种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我”战胜命运的希望和走出苦难的力量,并且成为“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和创作证明:正是母亲的这种品质和精神化为一股内在的恒久的信念,激励着他继续勇敢的活下去。《我与地坛》中有这么一段话:“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曾在文章中这样问:人们的最高智慧难道只能是坦然地接受和透彻地理解吗?难道不能在接受和理解基础上有所超越吗?在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史铁生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超越苦难。用什么超越?用精神,用理想精神这—博大的爱愿。事实上,史铁生从早期的拒绝苦难到后来的接受苦难,再从接受苦难到理解苦难和超越苦难,这是一条智慧的路。而这样的智慧之路,史铁生的母亲给了他足够多的启示和感化。

正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在给史铁生的授奖词中说的那样:“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这种超越苦难而呈现出的明朗和欢乐或许就是史铁生的思想中的宗教因子,因此他的许多带有哲思性质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呈现着宗教的色彩。散文《合欢树》中母亲在面对苦难时的隐忍以及作家在《合欢树》中“悲伤也成享受”的独特悲欢体验,正是作家带有宗教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过去的不幸带给母子的悲伤,自己获得成功而母亲却离开人世的悲伤,因怀念而悲伤,因悲伤而更加怀念。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母亲作灵魂的交流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现代作家许地山在小说《商人妇》中说:“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换一句话说:眼前所遇底都是困苦;过去、未来底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这种“苦乐无别”的苦乐观正是一个宗教作家对待人生苦难的一种方式。

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苦乐观,在作家的另一篇文章中有着更为深刻的表达:“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灵魂的事》)因此,史铁生思想中关于苦难的体验是独特的。母亲那种直面苦难、隐忍坚毅的生活态度,对于作家战胜不幸命运,克服消沉悲苦,走出颓废绝望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合欢树》这篇文本中,作家对于去看还是不去看合欢树的态度有着几次变化,第一次是在母亲去世后,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却不愿看:逃避睹物思人;第二次变化是作品发表后想去看: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第三次变化是“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但最终作者还是没去看,或许是作家自己不愿去看:作者的内心已经摆脱了懦弱,从一个顽皮不懂事的男孩,从一个几近绝望、崩溃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可以把握自己人生道路的铮铮汉子,已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撞开适合自己的路子。所有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在作家的心里幻化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了,没有必要去看了。史铁生在关于人生苦难的感受和思考中,阐释着一种“爱”的宗教,那就是弘扬一种宽容和隐忍,一种向上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这样看来,通过《合欢树》文本自身的话语品读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相关话语的挖掘就不难发现:在《合欢树》这篇抒情散文中,作家表达的就是在自己人生最沮丧、最悲伤的时候,母亲用深沉的爱分担了双倍于他的苦难,并用永不放弃的精神和隐忍的态度给了他生存的勇气和活下去的希望,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在这份力量和希望中,苦难由于母爱而变成温暖的回忆,母爱也因苦难而熠熠生辉。作家在具体的文本中处理“母爱、苦难、希望”这三者的关系时,巧妙的找到了“合欢树”这一象征体,从合欢树的来历、成长和开花三个方面我们看出:对于儿子来说,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对于母亲来说,是对儿子永不言弃的希望;对读者来说,或许就是母子“合欢”战胜苦难命运的见证。

我们说,不少文章在其文本意义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异,那么《合欢树》这样一篇被当做回忆和怀念母爱的抒情散文来解读时,我们却又分明的感受到文本中作者母亲生前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直面苦难的精神,隐忍坚毅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对作家的深远影响。因此,这也就成了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合欢树》这篇抒情散文时不可忽视的文本意义的所指。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悲苦合欢树史铁生
太行山村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合欢树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合欢树
幸福
合欢树
冬天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