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公开课教学驶离了轨道

2016-03-02却景好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教师教学

□却景好

莫让公开课教学驶离了轨道

□却景好

作为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开课教学不可或缺,其成就有目共睹,但其存在的问题更令人深思。无论是教学过程的虚假性,备课中对学情的忽视,教学中对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滥用,还是对学习方式的片面理解和运用,都严重地影响了公开课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地认识公开课教学的内涵及意义、转变评价观念、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能逐步扭转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倾向,让公开课教学回归原有的轨道。

公开课教学;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评价机制

人教版语文(2009年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1982年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以一节公开课为平台,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教育问题,表现了对当时教育现象的思考、对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期盼。三十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不绝于耳,教育改革更是此起彼伏,可是,作为推动教学发展和改革、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公开课教学却渐行渐远,有驶离轨道之势,令人堪忧。

一、公开课教学的内涵

公开课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面向特定人群公开讲授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展示其教学水平、体现其新的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观摩研究性活动。其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指执教者展现给所有听众的,是真真切切、自自然然的课堂教学,最能反映教师一贯教学水平和特色,是现场直播而不是转播,应该说,真实是所有课程的特质,更是公开课的生命。研究性是就公开课教学的价值而言的。作为一种示范课,公开课必然充分、集中展示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以供观摩者学习、评议和研究之用。换言之,通过公开课教学,总结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教学理念运用的得与失,进行适时的矫正与推广。独特性是就执教者的教学风格而言的。面对相同的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执教者无论是教学艺术还是教学思想都有所不同,应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重难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乃至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应打上执教者的风格印记。可以说,独特性是公开课的灵魂。时下,屡为倡导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即为其例。

二、公开课教学的症状

公开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也有目共睹。毋庸讳言,公开课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其症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虚作假,负面教育

由于公开课教学的示范性,执教者无一例外地要进行课前的精心准备。然而,为了达到完美,不少学校和教师走到了作假的地步。报载,湖北省某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因有领导来观摩公开课,学校为了显示良好的课堂纪律及合乎要求的每班人数,从每班挑选30多名同学(实际上每班有50多名学生),集体演练了一天。而没选上的学生却不能上课,被安排在老师办公室、器械室等不能被领导看到的地方躲着,结果遭到了家长们强烈的抗议和质疑,他们认为学校的这一举动剥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与教育目的严重背离。此外,执教者预设课堂上学生作答的各种怪现象也令人瞠目结舌:如会回答问题者举左手,不会者则举右手;成绩优秀者带红领巾,差生则带蓝领巾等等,不一而足。质言之,这种所谓的精心准备就是公然的弄虚作假,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负面教育,它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播下不诚信的种子,又何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呢?

(二)备课偏颇,忽视学情

应该说每一位执教者对公开课的准备都是相当充分的,甚至可以说煞费苦心,特别是一些高级别的评优公开课。但问题是,有的执教者往往对教材挖掘得很深、很透,从宏观到微观,从教材到教法,少有遗漏,可对学情备得不够,常常有想当然的毛病,即以“师之心”度“生之腹”。某师执教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体现鲁迅作品的特点,竭力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可谓面面俱到,但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原因在于,本版教材中,此文是鲁迅作品在初中的第一篇,尽管教师已进行了作者和背景介绍,但从未接触鲁迅作品的七年级学生对鲁迅其人其文还是相当陌生的,对其思想性的领略更是难言深刻。如果说存在师生互动的话,充其量也是机械式、应付式。

学生是鲜活的,其知识基础是有差别的,其性格和爱好又是多样的,这就必然导致对知识接受的差异性。在教学设计中,执教者若以理想化、想当然的结局来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其结果,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见踪影,代之呈现的多是在执教者竭力引导下的满堂红、异口同声等局面。

(三)滥用多媒体

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其对公开课教学的益处更是显而易见。不过,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在当前的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成了衡量公开课优劣的约定俗成的标准。在此情况下,执教者人人争而用之,精心制作各种课件,甚至将多媒体的使用贯穿于课堂始终。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无需费力观照课本,只要机械地跟着课件和教师的指令走就行了。某师执教朱自清名篇《春》,为了体现直观性教学,制作了长达六十多页的课件,内容包罗万象,声色俱备。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课件一幅一幅地展示。中间提问,学生若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便用形象的画面将课文有关内容(答案)暗示给学生,于是学生“恍然大悟”,自然也就营造出一种“讨论热烈”的课堂气氛来了。课毕,听课者皆存疑惑,短短的一节课,学生真的能将这篇文章消化吗?

显而易见,如此的互动、如此的气氛主要得益于多媒体。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一味地滥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呢?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严重地助长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性,疏远了学生与课本的亲近度,削弱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迟滞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误用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东风的吹拂下,“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喜用。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型理念是对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极大超越。然而,在教学运用中多呈片面化倾向: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多“形似”,少“神似”。学生虽有外在活动却少有内在体验,也就是说,自主与合作只求拥有形式,少问效果如何;探究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缺乏探究价值,使得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使用浅层化、庸俗化。譬如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为了体现师生互动的要求,执教者热衷于“讲得越少越好,提问越多越好”。教师提问次数过多,所提问题简单化,且大多是“师问生答”的方式,学生主动发问者鲜有。何也?皆恐打破了教师原先的计划。二是绝对化。忽视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及年龄特点等教学重要元素,每一堂课都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倾注其中,循序上演,缺一不可,无主次、轻重之分,好像为了运用而运用。从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在热热闹闹、按部就班的表演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空谈。

概言之,重形式轻内容、重教法轻情感、重表演轻效果等形式主义做法严重曲解了公开课教学的内涵,影响了公开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公开课教学的病由

如前所言,为了取得完美的授课效果,执教者们穷尽手段,竞相运用种种方式方法,这就使得公开课教学的形式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重的功利主义授课心理

不论是观摩还是评优,公开课对于执教者的意义可谓大矣。小而言之,公开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执教者的教学声誉的好坏、教学积极性的高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公开课的考量。大而言之,公开课的成功会为执教者带来种种荣誉、地位、物质奖励以及一些潜在的利益。眼下,从国家、省、市到县,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名师”等活动的评选,教师职称的评定都少不了公开课这一环节,尤其那些高级别的评优课还具有对相关学校、部门和领导的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执教者必然怀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授课心理。

强烈的功利主义极易将执教者带入一种误区,即公开课教学是一场表演,表演者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甚至细化到每一环节的所用时间,可谓用心之至矣。殊不知,教学环节是死的,而学生却是多变而易变的。一旦某一环节断裂,整个教学将呈无序混乱状态。再者,即使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所有过程按部就班,试问,这样的公开课有何激情和灵感呢?此外,在功利主义心理驱动下,有的表演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常常会组建一个智囊团,或美其名曰顾问团,进行集体制作,于是,原属于个人的教学行为也演变为凝聚了众人智慧的群体性教学。

(二)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公开课教学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使其又表现为选拔性特点,那么对于优秀者待遇的认定也就构成了公开课评价机制的一部分。当然,对优秀者、佼佼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奖励是必不可少的,但过于拔高公开课的地位,甚至像有些地区的“一课定终身”现象不仅无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会大大伤害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得不正之风、虚假之风愈演愈烈,极少数教师为了通过公开课出人头地,获得相关的荣誉和利益,采用了各种手段精心包装,甚至走一些非教学性途径。显然,这严重背离了公开课教学的初衷。

(三)不科学的评判

毋庸讳言,裁判一堂公开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全在于评判者。换言之,评判者决定公开课的命运。评判者为谁?权威听课者,诸如教育专家、学者、领导、名教师之类,而评判者在评判时则易出现两种偏颇。

一是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听课者往往带着通用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审视公开课的优劣,并且这种标准往往又是以量化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容易导致教条式评判。凡符合标准者即为优,反之,则劣。这在对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教法运用等方面的要求尤为典型。显然,这种僵硬化的评课思维缺少灵活性、科学性,它无视具体的学情,没有充分考虑执教者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更没有预先知晓教材内容、教学进度等情况。特别是少数“名师”和“专家”,由于自身的优越感,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评判优劣得失,以己度人,不能容忍和倡导多样性教学,不能转变好课的审美观念,结果,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自不待言,久而久之,更是对授课者的一种误导。

二是评判者的主观性。评判者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缺乏正确客观的评课理念,容易过左或过右。或将评课视作表彰大会,一片叫好声、赞扬声,有意遮掩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虽名为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实不利于教师的进步。结果,皆大欢喜,但教学中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在。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本校教师之间的常规公开课。或将评课视作批判大会,对执教者吹毛求疵,批判得一无是处,无视教师的闪光点,不能正确总结教学得失、及时加以引导,从而达到开课目的。结果,不仅严重挫伤了授课者的积极性,更让其他教师对公开课教学心存畏惧,逐渐疏远。

可见,过强的主观性会导致评课者对执教者的“捧杀”或“棒杀”,皆不利于公开课教学目的的实现。

四、公开课教学的期待

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如今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公开课教学渐成“表演课”与“虚假课”的代名词,令人闻之生厌。那么,如何让公开课回归教学本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如何让广大一线教师乐于积极参与公开课、享受公开课教学的益处呢?

(一)正确认识公开课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公开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常规课以外的特殊作用,而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不同。有人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归为公开课的益处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肯綮。换言之,取长补短、切磋琢磨、互评互进才是公开课的目的。因此,转变公开课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其作用已迫在眉睫。诚然,公开课的特点赋予其一定的表演性,但这种表演是示范而不是作秀,前者用心揣摩,后者矫揉造作,前者真,后者假。真实性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生命,公开课更不例外。

(二)转变评价观念

科学的评价标准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唯如此,才能符合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响应与满足广大教师的心理诉求,激发其参与公开课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应注重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认真听取一线教师的心声,制定符合教师教学实际的(听、上)公开课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其乐于、勇于参与公开课教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第三中学)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次公开课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