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2016-03-02李鸿凯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媒介评估体系

李鸿凯

(吕梁学院思政系,山西吕梁033000)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李鸿凯

(吕梁学院思政系,山西吕梁033000)

新媒体时代,媒介化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晚且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的实效性相对较差。因此,建构、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成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估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初步设想,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众媒介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而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被纳入大学教育体系的国内高校非常少见,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对媒介依赖度较高,媒介行为出现偏差等,究其根源就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因此,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成为增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媒介素养的构成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认识经过一系列复杂运动到行动的辩证转化过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基于对媒介素养构成要素的分析。英国的媒介教育学家大卫·帕金翰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解读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等。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媒介素养的构成。

(一)媒介认知能力

媒介知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批判地使用、参与媒介的根本前提。对媒介知识的把握主要包括媒介的组织运行规律,媒介工具意识、媒介道德规范等。媒介素养教育要使大学生在了解不同媒介类别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媒介生存发展、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律。媒介工具意识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基本媒介素养,主要指激发大学生高效使用媒介,增强他们自觉服务于个人发展以及服务他人与社会的意识。媒介道德规范是规范媒介行为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失范广泛存在,借助媒介造谣生事、恶性炒作、中伤他人等不良媒介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道德教育、新闻伦理教育等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媒介实践能力

媒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体现,它主要包括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对媒介的利用能力,对媒介行为管理能力等。“媒介并非现实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的分析、判断、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对消极、虚假、反动等负面媒介信息做出辨识并能采取合理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在复杂的媒介信息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媒介的利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参与媒介的互动与制作,并积极利用媒介产品服务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对媒介行为的有效自我管理同样也是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介消费行为习惯,合理调控自身对媒介使用的动机和时间,从而引导他们合理地利用媒介来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现状

(一)教育目标模糊、不清晰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实践和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现实需求。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较多,但大都停留在主观评述和定性分析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目标模糊、不清晰,以及结合受众实际状况的研究较少。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对新闻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区分开来,构建提升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从而使教育过程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更具目的性。

(二)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中。在通识教育方面,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数量和课程教学质量都相对较弱,且教学内容多集中在理论知识教育,在媒介批判思维的启发和实践能力锻炼方面较少。此外,部分院校由于专业教学师资的相对短缺,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多样化,研究方向不突出,在没有相对权威、正规的教材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指导和规范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随意性较大等弊端。因此,要从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度,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的推出,通过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吸引力。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媒介素养的通识教育中,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缺乏课堂评价环节,且期末考核方式也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教学评价方式的陈旧单一也是导致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性质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科学评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有效结合起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教育,也要加强对媒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大课堂参与度的定量考核,逐渐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评价模式,将媒介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目标体系的建构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教育实践活动。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媒体时代具备应对各式媒介及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成为“主动的媒体公民”。具体来说,就是具备媒介的权利意识、媒介的公共理性、媒介的思辨能力等构建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体系。

媒介权利意识主要是指受众大学生在面对自媒体时代浩瀚的信息时,由被动的媒介消费者变为主动的媒介公民,实现“公民媒介权”[1]33,“台湾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吴翠珍、陈世敏将其概括为:知情权、信息发布权、讨论时政权、个人隐私权、媒介近用权以及媒介素养教育权”[1]33。大学生只有对自身拥有的媒介权利有了基本的认知,才会保障权利的落实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媒介的公共理性主要基于新媒体时代,强大的网络交互技术使受众大学生成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他们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参与、创作、传播新型媒介文化。但“参与中基于自我立场、自我利益与自我价值的情感喧嚣与非理性宣泄,甚至发展为言语暴力、网络暴力的情形或者商业营销与推广的内容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2]34因此,通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理性与公共责任,才能营造高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媒介思辨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对媒介本身以及媒介传播反思与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用批判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对待大众传媒信息,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只有教育目标清晰,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

与新闻类和传播类的专业教育不同,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加具有通俗性和适用性,增强媒介素养服务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上要侧重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具体可划分为媒介基础理论教育、媒介信息内容教育、媒介基本技术教育和媒介伦理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不断规范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在课程模型的构建上,学术界针对中国的媒介环境和教育环境提出了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规划的“CTL(文化-理念-语言)课程模型”,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媒介民主意识和媒介批判性思维等理念的训练,构建中国语言符号特色的媒介语言和媒介课程。

因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分析受众大学生的行为特点、需求内容,搭建适合新媒体时代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型,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尤其注重大学生媒介创作和实践的锻炼,培养大学生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和社会观,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评估体系的构建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运行效果,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估鉴定制度来驱动和监督,以确保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评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媒介科研机构和大学生等,具有多维性。客体是高校受众大学生。高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学科的课程规划对客体实施教育,从而对受众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当前,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内容和标准也会随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媒介素养教育,其评估模式为正式评估模式。即将课程计划、学生作业等由校内专家审核同意后,再交校外评估委员审核并提供意见,由于近年来我国新闻类专业的快速发展,规范性、连续性的评估模式已基本形成。二是大学的通识媒介素养教育。目前,通识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专设的评估内容,学生除通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考核环节取得相应的学分外,并没有建立起一套专门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通识教育的评估方式一般为非正式评估模式。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赋予分数,供学校及任课老师参考。这种评价方式虽容易操作,但也缺乏广度和深度。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媒介科研机构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出台规范、科学的评价指标,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注意把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并利用评估反馈的信息,加强和改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调控”[3]137,从而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因此,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建设,才能保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目前“向公民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时,缺乏一个近观、中观、宏观的阶段性实施方案”[4]189的问题。

[1]陈韬文,陆晔,等.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7):33.

[2]李德刚.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J].教育学报,2012(3):3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189.

(责任编辑:胡金频)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Hong-ka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Lüliang College,Lüliang,Shanxi 033000,China)

In the era of new media,mediate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college students.Diversified media inform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values and behavior.Therefore,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inevitab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information age.China'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arries out late and does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thus the effectiveness is relatively poor.In this way,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ntative plan to construct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target system,cours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dia literacy;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641;G206.2

A

1673-1883(2016)04-0032-03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7

2016-10-18

吕梁学院校内青年基金项目(RWQN201408)。

李鸿凯(1987—),男,山西平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评估体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评估依据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