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6-03-02安徽省舒城县城关三小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三小 王 珺
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三小王珺
有效教学包含老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有效学,学生的有效学习才是目的和归宿,老师的有效教只能通过学生的有效学去体现,衡量教学有效与否只能看学生是否学得好、有无收获、特别是得到和谐发展为标尺。要达到课堂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应从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其次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生成、学习方法的有效转变、教学流程的有效设计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减轻负担有效教学目标策略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天接触的是学生与家长,同时,作为家长,我也与众多家长一样,既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优秀的成绩,又想让她轻松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少写或不写课外作业。可是,熟能生巧,不写不练又怎能巩固知识,活学活用,保持优异的成绩?为此,作为一名拥有近二十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改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挖学科教学内涵,推进和实现有效教学——简洁、多样、生成、意义。有效教学,让孩子们爱上课堂,轻松学习。
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思考这一问题,不仅要考虑战术问题,更应考虑的是战略问题。立足于今天对教育、教学及其与学生关系的理解,从儿童的生命、教学的意义和教育与生命的关系角度,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中所做的一些点滴之事。
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有效”的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标,有效果”。“教学”的解释为“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师有效果地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当然,教学不单纯只是教师教,“教学”包括“教”——教师的教与“学”——学生的学。教师选择科学的,并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行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美国教育权威杜威曾说:“学校工作有三个主题:教材、方法和行政或管理,这三者为三位一体。”与我们教师关联更紧密的是前两者。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是教学行为的凭借。只有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可以从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1.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效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合理的教学目标展开的,它指导着教学活动,同时检验着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受制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权威课程标准中以概括、精炼的方式表述课程目标和内容,指导教学实践。但在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学目标的表述仍是以教师的经验性模糊表述方式为主,”这就使得它在由教师引导学习主体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个人认知的偏颇会使得教学目标难以明确而统一的有效定位。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知道,在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之后还应考虑教材的因素和学生的需求,如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等。
2.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教学资源如同弱水三千的流水永无止境,虽然我们只取一瓢,但这三千弱水的有效开发极为重要。课本资源是有限的。当今大信息时代,需要我们在充分利用已有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开发课外资源,整合课内外信息资源。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师的有效筛选,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充实。
3.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教学资源被有效开发,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我们却不能混乱我们的教学思路。饕餮盛宴摆在学生面前,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应当引导学生愿意去享用。当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受到学校、家庭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不是很充裕的时间内,更好地吸收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知识技能,更好积累思考资本。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杜威说过:“方法不过是材料的有效处理——有效就是花费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利用材料达到一个目的。”如何将教学内容注入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得“道”获“业”解“惑”,并学会如何有所得,如何有所思。这是需要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呢?我们可以从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生成、学习方法的有效转变、教学流程的有效设计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1.学习动力的有效生成。
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教师的每一份耕耘未必能收到一份收获。是因为部分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压力强加在学生身上,学习压力并非学习动力,压力会给学生负担,而动力会让学生能更加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引导学生生成并保持自己的学习动力,才可以推动有效学习。
2.学习方法的有效改善。
学习主体“事倍功半”的学习结果源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杜威说:“在心理和材料分离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所以,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即变被动为自主,变孤立为合作,变收纳为探究。正如课标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明文表述的那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力求改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死读书,读死书。推崇“教无定法”,根据课标的指导精神,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事半功倍。
3.教学流程的有效设计。
实际教学中完整的教学流程包括教师备课、上课、及课后评价。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流程的有效设计是重中之重。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流程偏于量化,非质化,偏于所谓的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深度与广度,教学效率偏于表面化、程式化,甚至于教学有着相同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我们的有效教学。备好课、上好课、有效开拓使用评价方式,这样优化教学流程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何为儿童的思维?何为儿童所喜欢的数学课?数学课授课老师肯定要思索。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儿童喜欢的数学课,一定是充满新奇的、直观的、易懂的数学课,它一定有着很多易感的形象的东西。实现课标倡导的:“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有效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些生活氛围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对数学产生自然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
综上所述,能否完成有效教学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思考。在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与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的完美结合下,探求有效教学的完成,以求达成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