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文品史品人
——《小狗包弟》导读

2016-03-02林松华

学语文 2016年3期

□林松华



品文品史品人
——《小狗包弟》导读

□林松华

摘要:“导”是“读”的前提,“读”是“品”的前提。通过小狗的经历,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随着小狗的经历起伏变化,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作者的情绪流程,从而品读课文,品味历史,品评人品。

关键词:《小狗包弟》;品文;品史;品人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文,又要学习品人。《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巴金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不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的心情。笔者让学生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循着“品文、品史、品人”的线索,研读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读品文。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研讨问题,包弟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狗?同学们读完后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日本种黄毛小狗;会作揖的小狗;不咬人的小狗;忠诚的小狗;通人性的小狗;懂事的小狗;可爱的小狗;让作者充满歉意的小狗;能和主人相处很好的小狗;一只很聪明的小狗;饱经风霜的小狗;一只悲哀的小狗……

这样一只小狗,作者与它的情感怎样呢?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与小狗包弟情感的词吗?学生答:喜欢、感动(与包弟亲密接触);胆战心惊、害怕(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再读品史。人的思想需要碰撞,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相互讨论一下包弟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狗?学生答:包弟还是一只生不逢时的小狗。怎么生不逢时?学生答:因为它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你了解吗?请说一下。

“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浩劫,是党中央决策的一个失误,当时“左”倾错误方针席卷全国,随后的红卫兵运动通过全国性的大串联,煽动起全国性各行各业的“造反”风潮,许许多多人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残酷批斗。当时作者也在批斗之列,文中作者这样说道:“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文革”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人,尚且不说,就连一只狗,也无安宁之日。

作品描述了两条狗:一条是艺术家邻居的狗,一条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动乱中,他们都无一幸免地死去。前者被“专政队大棒”打断了腿,不食而死;后者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给医院,尽管作家还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人所遭受的非难,但我们只要从两条狗的命运上,就可以看出,“文革”运动,从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宁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1]。“文革”之疯狂残忍,对人性的极度摧残与灭绝,令人晕厥,古今无有,空前绝后,无法用文字描述。作者没有在这样的时代写人,只是写了一个小狗包弟,这叫以小见大,以小事件展示大历史。

三读品人。请同学们三读课文,继续探讨包弟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狗?学生答:反映了作者生活的一只小狗;折射巴金命运影子的一只小狗。同学们再重点读课文第⑽—⒀自然段,思考巴金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答:有情义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很坦诚的人;敢于解剖自己的人;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一个对生命尊重的人。

请同学们看巴金在“文革”中的经历。屏显巴金“文革”中经历: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了各种形式的批判;1970年春节后到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8月,妻子萧珊病逝,他陷入巨大的悲痛;1973年回到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者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

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作者仍住在这个院子里,竹篱换成砖墙,多了几户新主人,墙壁上多了两扇窗,葡萄架和葡萄藤没了,多了一个化粪池,少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株不开花的树,少了作者的妻子,少了包弟,可见作者对院内的一切记得多么深刻。同学们读了有什么感觉?学生答:凄凉,萧条,作者怀念过去的生活,把过去的每一天都记得清清楚楚,时时都在想着包弟。作者的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有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筹,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作者认为“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人与人的交往更难了,磨平心灵的创伤要做的事还很多,人应当敢于正视,敢于担当。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参考文献:

[1]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名作欣赏》1988年第5期。

[责编李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