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转型重在实践探索
2016-03-02孙峰臣
孙峰臣
教研转型重在实践探索
孙峰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形势的变化,经验型、传授型、统一化、考试化、重教材、重课堂的传统教研工作已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需求,教研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往哪里转型,如何转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并不缺少理论指导,例如刘利民在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田慧生主任的文章《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等.关键是,在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上,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16年1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会议整理编印了《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教研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的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全国教研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教研的工作方式,以比赛代教研,以经验评审教学,大规模培训会,研究应试,等等.当然,也有一部分教研工作者认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搬用,自身又缺乏探索的意识,因而只能因循守旧,造成教研工作转型缓慢.要发展现代教研必须转型,而要转型,又必须重视实践探索.在转型的实践探索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增强教研转型的意识.要有教研转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已有十六年之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普遍实行;而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教研依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教研工作的滞后必然影响我国教育方针的落实和“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任务的完成,随着第八次课改的深入,教研工作必须转型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教研工作者要有转型的紧迫感.同时,这也是新时期广大教研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课改进入深水区的机遇面前,应该大胆抓住机会,勇于承担这个使命.
二是要有创新精神.教研工作对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的课程建设也有积极推动作用,如何将这些作用发挥到最大效力,则需要教研工作者永不停息的创新.例如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如何量化?评价标准如何多元参与?如何进行基于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在教学方式的多形态改革中,如何做到对教学方式改革的正确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解决,从而完成“转型”的任务.田慧生提出的六大转变,即“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这些转变如果要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哪一条能离开创新精神?
三是要勇于探索.教研转型的总目标、方向很明确,如何实现转型则在于探索的勇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教研工作得到了空前的便利,QQ群、微信群、视频会议、网络教研,任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间可以缩短到理想的限度.教研工作者如何掌控这种信息化方面的便利,需要更大的勇气进行探索.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个性化教研”“基于教师个人提升”的教研、“项目化教研”异彩纷呈,也让探索者充满了惊喜.一些人往往喜欢等待,等待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希望教育部直接把教研的“型”给转好,然后照搬照用.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如学生水平、教师水平、地域差异等原因,教研工作也呈现出差异性,要求教研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情况,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方法.而等待,只能使工作更加被动!而广大教研工作者本身已具备较强的教研能力,积累了大量的教研经验,只要能够树立敢于探索的理念,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教研转型工作中创造性地实践,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当然,也只有每个教研工作者都行动起来进行实践探索,全国的教研转型工作才能更加顺畅,才能取得全面的成功.
可喜的是,从《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教研部门年度工作总结》里可以发现,一部分教研工作者已经走在教研转型实践探索的路上了,出现了例如教研工作的项目化、网络化、联合化、个性化、深入化的转变.从实践的角度看,教研转型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每个教研工作者根据现实的情况身体力行的一个行动.转型固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更要强调的是,教研转型重在实践探索!
*孙峰臣,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