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稿《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写作分析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大兴安岭杀人刻画

高 越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特稿《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写作分析

高越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本文以《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特稿为例,深入分析其叙事特点与写作技巧,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对特稿的写作进行理性反思。

特稿;写作;《大兴安岭杀人事件》

一、叙事特点与写作技巧分析

特稿是在坚持反映客观真实基础上向读者讲述新闻故事的一种叙述方式。伟大的汤姆·沃尔夫1963年被《Esquire》杂志派去采访,他的那篇报道成了世界上第一篇“新新闻”作品。而《时尚先生Esquire》上刊载的这篇名为《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则继承传统,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非虚构报道。

(一)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该篇特稿的一大特色。新闻故事化的特点是真实的叙述、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有强烈的现场感、简洁有力的语言、风趣幽默的笔调、人物经过和事件穿插、精练简洁、注重人物刻画。

1.形象生动的细节刻画。作为一篇获得2015年腾讯年度特稿荣誉的文章,《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在字里行间无不贯彻着形象生动的细节刻画,其最引人入胜的便是让你身在其中。如:“凶案发生得太迅速了,且在发生前一切毫无征兆。所有的相关人物,都在过着他们稀松平常的日子。阿龙山的伐木工人们在山上伐树,砍伐下来的木材装载在车上运下山去。被杀者就是运载司机。鄂温克人也在劳作,杀人者摇响鹿铃送鹿归山。”这是阿龙山村民跟鄂温克人共同的阴影,宣示着他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刻画细节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不少一分,不多一分,就这样通过白描化的写作手法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故事中有鲜活的人物。虽然通篇的叙述冷静、克制,但这依然是一篇包含了太多情感的文章。开篇就以人物作线,铺陈开来进行刻画。而每一个被刻画出来的人物,都在杀人事件里担任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前面部分阅读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仿佛在与他们交谈,却不明白他们之间的联系何在。直到杀人案的发生,让一切刹那间紧凑严密了起来,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些人物的前因后果。而当杀人案结束,又是一组人物肖像,这时候所有人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他们并不是为了这场凶案而存在,而是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幅生活的画卷,缺一不可。

3.人称视角的不断转变。这篇特稿实际上在为“杀人事件”提供大量的线索,供读者拼出本源的图像,同时为读者带来了思考的乐趣,而且是毫无察觉地被引入思索的过程,这也是此类报道的魅力之一。不停的视角转变,让读者思考这篇报道中隐藏的多个问题——“林区衰落的原因”“三石头杀人的原因”“鄂温克人没落的根源”“他们为何对酒情有独钟”,等等。最现实的问题是“停伐”后阿龙山的人们将如何继续生活,是剩下喝酒干架开蹦蹦,还是笨拙地做着其他各类营生,如开饭店商店、种笃实木耳玉米油菜、外出打工盖房修路等。但无论选择何种生存方式,读者都会替他们感到些许无奈与悲凉,不过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到阿龙山的孤独以及鄂温克人的真实所感。这也是这篇特稿之所以耐人寻味的原因。

(二)平白化的语言

很喜欢作者的写法,其并不从一开始就表明人物的身份与立场,而是回归到一种单纯的讲述上,让整篇文章多了一点温情,而不是冷酷的批判。事件在作者笔下呈现得干脆利落,没有赚人眼球的血腥,但却用事实勾画出了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停伐”是采访的一个契机,但作者在“停伐”之下,看到了更多复杂的意义,也偶然遇上了“杀人事件”。而后,作者描写“杀人事件”,把“停伐”作为一个暗影,铺排在文章的每一处,像一块怎么也清除不掉的阴霾,慢慢扩大,缔结成块,直至覆盖全篇。这是一篇本来要写“停伐”的报道,可没想到写了“杀人事件”。读过之后回头去看,表面上写了“杀人事件”,实际上却是在写“停伐”,甚至比原有的“停伐”更多。这是值得琢磨的地方,也是本文的深意所在。

(三)客观真实的叙述

这篇稿子非常值得尊敬,整篇阅读下来,作者并没有掺杂过多个人情绪化的表达或议论,而是完全以叙述故事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现其所见所闻,却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喜、怒、哀、乐,读者所有的情感皆是故事本身所引发的真情流露,并不是作者刻意所为。特稿的写作就应当是客观记录真实事件或人物。

二、对特稿写作的理性反思

(一)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特稿《大兴安岭杀人事件》之“特”从报道的视角与题材的选择上看,是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从微观角度进行剖析,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从写作技巧上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特稿讲究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借鉴文学或小说手法写新闻故事,重视细节与场面的描写,精彩传达事实。在新闻语言方面,叙事明白清晰,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笔者认为,传播学上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当今特稿写作上依然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因此,在特稿的选题与新闻故事的叙述上,应当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的接收习惯。

(二)保持深度与思想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这一传播学理论。麦克卢汉认为,真正影响人类行为及推动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并不仅仅是媒介所承载的讯息内容,而更应是媒介本身。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在如今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贴切的印证。媒介形态的演进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信息接收的方式。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新闻产品的消费方式日趋快餐化,追求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时效性,以及内容篇幅上的短小精炼。互联网与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手机APP应用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信息的快速整合、交互性等方面失去了竞争优势。关于传统媒体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上如何与新兴媒体进行良性竞争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与业界关注探讨的焦点。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当中继续保持自身在信息挖掘与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

[1] 郑怡婷.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奖作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程鑫.特稿写作的文学性探讨[J].中国报业,2014(2):35.

[3] 许小青.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研究[J].青年记者,2014(27):89.

G212.2

A

1674-8883(2016)17-0092-01

猜你喜欢

大兴安岭杀人刻画
Artin单群的一种刻画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可怕的杀人风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可怕的杀人风
曾子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