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2016-03-02万金平

现代语文 2016年19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创作大众文化

○万金平

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万金平

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是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当代文明形态,它的产业性、娱乐性、消费性以及商业性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使当代文学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学的世俗化特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具有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注重文学的商品性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的经典性和典雅化。

产业性 娱乐性 消费性 世俗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明形态。它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以都市普通大众为主要受众,具有与权利斗争或理性沉思相对立的感性愉悦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蓬勃发展,从而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的勃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各种题材领域,尤其以小说和诗歌、散文领域最明显。

一、大众文化

“文”本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有“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有“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此“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又引申为教行迁善。“文化”一词的使用大致在西汉以后。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rura,原义是对植物的培养。15世纪后逐渐引申,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有关“文化”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候指人类告别野蛮、未开化状态的一般过程或状态;有时候指艺术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它的对立面是自然、非人工,指经过人工化改造的过程或状态,它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它具有商业性、产业性,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观念。大众文化研究可上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最具影响力的是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众文化由艺术转变成了工业产品,它以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操纵着民众的思想和心理。因此,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20世纪中叶,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为代表的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大众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为研究内容,强调文化是一种总体的生活方式,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他们站在平民的立场为大众文化辩护,致力于发掘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约翰·费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观众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在接受文化产品的时候,大众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抵抗性和颠覆性的。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20世纪90年代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商业价值取向导致文化理想的失落,社会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从中心走向边缘,当代文学创作也表现为纯文学创作从文化中心退到边缘地带。这里不能没有大众文化传播的功劳。

(一)大众文化使纯文学从文化中心退到边缘地带

9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通过大众文化的平台为我们不断制造明星,章子怡等影视明星不胜枚举,易中天等学术明星层出不穷,余秋雨们也逐渐成了文学明星。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完备和它对文学日益深入的渗透,文学生产的明星化更成体系:书商选定有潜力的目标,从培育到包装一直到推向市场,形成完备的市场运作模式,韩寒、郭敬明等偶像派作家就是造星运作的结果。文学创作也走向媚俗,传统的高雅诗词成了无人眷顾的阳春白雪,小说中高大上的严肃高雅主题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美女文学、身体写作、商业化写作、“王朔现象”……纯文学创作不再是社会阅读的主流,娱乐消遣成了大众阅读的主要动机。文学兼负着娱乐、审美、教化、哲学、科普等诸多的功能,几乎成了众生之门,在当今历史转型时期,具有超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这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文学发生着深刻的裂变,传统的文学领地在缩小,传统文学的影响力也在萎缩,文学的无门槛进入意味着文学的平民化和草根化,但同时文学的快餐化和垃圾化也随之而来。文学的泛化让文学的含金量减少,这也是当今文学衰落的原因。当读者等于作者,文学的那股神秘力量和应有的自尊也不自觉地打了折扣。文学已经变得不可理喻,变得越来越功利了。

文学的边缘化与光怪陆离、炫人耳目的出版物有关,与出版社商业化追求有关。我们不能要求出版界主动放弃市场,但更希望有良知的出版者秉持一份对于文学的敬畏和感动,倡导健康的文学出版传播机制,成为文学事业的鼓吹者和守护人,对经典作品大力出版、推广和开发,从出版规划到具体的选题都能体现出版人的策划与创新;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经典进行推介阐发,使出版界不仅充当文化精品的传输带,更成为文化反思的加速器。

(二)大众文化使当代创作趋于商业化操作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它遵守商业原则,它直接导致了创作者的物化。文艺创作者不得不将文化当作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艺术不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困惑,表现审美的情趣与冲动,而是出于赚钱的需要。

五六十年代国家主要通过作家协会和出版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文学活动,现在的管理重心向出版方面转移,出版社以追求利润为原则,书商主要通过塑造明星的方式来赚取利润。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创作也出现明星化倾向,传媒不断“制造”“包装”明星,以其平面化、消费性的品格和面貌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关注的热点。92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文化大散文热,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他跟着电视台访完中国访世界,在五光十色的媒体中频频亮相,然后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98年出版《山居笔记》,99年出版《霜冷长河》……虽然他跟随媒体使得作品粗制滥造而招来很多批评和不满,但这并不妨碍他名声和作品销量一路攀升。继余秋雨之后,贾平凹、池莉、虹影陆续成为书商包装的对象。他们在迅速给书商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反映出文学精神的日渐稀薄,读者对作家本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狂热的读者更多在意的是郭敬明的发型或者是他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名次,不少媒体在不断炒作余秋雨的版权官司和暧昧情史……,这些其实都是营销手段。大众传媒与作者合谋打造文学明星的做法实际上是抽空文学内涵,榨干文学的精华,向低俗媚俗的方向发展。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容易,作品内容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浅薄,文学创作向文学生产转换,文学接受向文学消费转换,大众文化将文学推向一个狂欢的时代,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了、淡化了,只剩下商人的利益和明星的光环。

(三)大众文化使当代文学更关注普通百姓生活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当代文学创作越来越关注百姓日常生活,越来越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人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拓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在阵痛之余进行新的转型,文学创作偏离了主流文学弘扬理性、抒发昂扬精神、书写英雄主题的倾向,不断迎合市民阅读心理和趣味,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人物淡出文学领域,人们喜闻乐见的“小人物”“平凡人物”“逃离的一代”等登上文学的殿堂,成为当代文学的新宠。文学作品不再具有高深的思想境界,而是掺杂了鸡毛蒜皮吃喝拉撒等生活元素,更容易为大众接受。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能够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原型。《一地鸡毛》就掺入了百姓日常的生活元素,作品以“小林家的豆腐馊了”开篇,以生活琐事为主要内容,写了主人公在家庭和单位的种种遭遇,最后发生心灵扭曲的过程;小说采用真实的话语反映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为人们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它涵盖了民众生活中的所有元素,是当时我国民众真实生活的写照。《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以市民的角色,顽强、乐观却又逆来顺受地忍受着消费社会的种种压力,生活在最底层却要活出生活的亮色。他的生存状态是卑微的,作品背离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崇高,体现出小人物的本能追求,那是放弃远大理想、对富足物质生活的自我实现。作品在小人物的凡俗生活中消解了理想的永恒价值和终极意义,剩下的是日常生活琐事中的种种烦恼。

(四)大众文化使当代文学更注重消费和娱乐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感官快乐。在大众文化的诱导下,很多人只求当下快乐而丧失了对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从而导致了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失落。大众文化提供日常生活的感性愉悦或娱乐享受,消费文化的积弊日趋显现。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它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文学创作,改变着当代文学的格局,导致其异化。在这个时代,文学已不再需要表达激进的社会变革,它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消费和抚慰读者,给受众提供想象,给读者情感提供安慰,它的社会意义逐渐淡出,只剩下提供情感消费的商业意义。文学创作从权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读者在消费中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文学的主题告别英雄、拥抱世俗,消闲享受、张扬欲望成了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作品中的人物以小市民、“痞子”甚至“成功人士”为主,格调具有明显的世俗性。文学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消失了,作家的责任感没有了,出现了市场热销和文坛冷落的矛盾现象。

大众文化的娱乐文化身份,在推动文学创作深入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将文学艺术引向歧途。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质,使大众文化本身充满了刺激、粗糙、感性的因素,丧失了崇高的追求;消解了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用瞬间取代了永恒,用庸俗取代崇高,用刺激取代韵味。因此,大众文化消解了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使命,转变成异化人性的力量,当代文学成了人们娱乐的工具,文学作品成了日常消费品。

三、当代作家的误区与责任

当今中国文学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基本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目光短浅,追逐世俗的功名利禄,缺乏人文素养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文学创作自由随意,作家缺乏精品意识,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粗制滥造的作品源源不断,文学创作成为赚钱工具,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是走向平庸和媚俗。于是文学由张扬个性、呼唤自由、批判现实转向了追求利益和消遣娱乐。

当文学受制于他者不再独立存在,不再履行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流行文化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的时候,文学也就到了终结的时候。只有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充分成长、成熟起来,成为自由独立的思想者和批判者的时候,才会热情地建设精英文化。有良知的作家应该正确评价和改造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充分发挥其合理的一面,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满足人们的愿望;用精英文化和贵族精神净化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充分发挥思想导向的作用。文学创作回到娱乐消遣的原初状态追求寓教于乐创作境界无可厚非,但作家在注重文学商品性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的典雅化;在顺从读者意愿的同时,作家更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市场所左右,不尾随读者的偏好,尤其注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将创作具有文学内涵和艺术品位的精品作为作家创作的责任。

(万金平 辽宁锦州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121013)

本论文是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以课题为导向的现代文学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UPRP2014035]。)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创作大众文化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梅卓文学创作论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