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的句、读界说
2016-03-02夏慧敏
□夏慧敏
《马氏文通》的句、读界说
□夏慧敏
句读是《马氏文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阐述得清楚明朗。本文通过对句和读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归纳出作者心中的句读,希望能对句读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马氏文通》 句 读 语法
一、引言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有完备体系的汉语语法专著。它由三部分组成: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句读虽只占小部分篇幅,但其在马氏整个语法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正如马建忠在例言中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1]可见句读在《马氏文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既然句读在《马氏文通》中如此重要,马氏本应把句读论述得最清楚,使读者最明了,可恰恰相反,如吕叔湘、王海棻著《〈马氏交通〉评述》中所说:“句读论也许是矛盾最多、最不容易弄明白的部分了。”[2]那么,句读在马氏心中究竟为何物呢?本文旨在对句读含义的界定做详细的分析,以期对句读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什么是“句”,什么是“读”呢?在《正名卷》中,马氏将“句”定义为:“凡字相配,而词意已全者曰句。”在《卷之十》中又有:“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两个定义是一致的,字相配指的是起词与语词相结合,也就是说,只要是有起、语两词相结合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就为“句”。对“读”的界说是:“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可见,“读”与“句”唯一的不同即是一个辞意已全,一个辞意不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里,马氏已将句读的内涵界定好了。似乎也可以这么认为,“句”即现代汉语中的句子,读即主谓短语。在具体的引例中,是不是这样呢?这需要考虑大量例证,寻绎出马氏心目中的句读究竟为何物。
二、“读”
通过对全书中“读”的考察,可以大体归纳出“读”的含义。
1.主谓短语。这是最基本的“读”的形式。如:
(1)《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28页划线部分为读,下同)
(2)《孟子·将朝王》: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29页)
(3)《孟子·梁惠王下》: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28页)
(4)《孟子·公上》:管仲之所不为也。(29页)
(5)《孟子·梁惠王上》:故民之从之也轻。(412页)
2.者所结构。如:
(6)《孟子·梁惠王下》: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29页)
(7)《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29页)
(8)《左传·成公二年》:不可,则听客之所为。(411页)
(9)《庄子·秋水》: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411页)
(10)《公羊·庄公十二年》: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410页)
3.相当于现在通行的“clause”,即主从复句中的从句。如:
(11)《左传·隐公十二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412页)
(12)《汉书·梅福传》: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泽。(412页)
(13)《史记·汲郑列传》;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413页)
(14)《史记·魏其列传》: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412页)
(15)《史记·张陈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412页)
4.包孕句中的子句。如:
(16)《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48页)
(17)《史记·平原君列传》:夫贤士之处事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248页)
5.其他。相当于一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如:
(18)《孟子·尽心下》: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232页)
(19)《公羊·庄三十二》:使托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233页)
(20)《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20页)
(21)《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420页)
(22)《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天可逃乎?(420页)
三、“句”
“句”在《马氏文通》中被马氏分为两类,一类为“与读相连之句”,一类为“舍读独立之句”。
(一)与读相连之句。
这种情况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包孕句和主从复句。如:
(23)《孟子·公孙丑下》: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338页)
(24)《汉书·张陈传》: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339页)
(25)《左传·昭公元年》:子姑忧子皙之欲背涎也。(338页)
(26)《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335页)
(27)《左传·襄公十一年》:二子之不欲战也宜。(335页)
例(23)~(27)为包孕句。
(28)《孟子·梁惠王上》: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317页)
(29)《史记·汲郑列传》: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317页)
(30)《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18页)
(31)《礼记·大学》:心诚求之,且不中不远矣。(319页)
(32)《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18页)
例(28)~(32)为主从复句。
(二)舍读独立之句。
“非谓句之前后无读也,惟句与句或自相联属,而前后之或有读焉,亦不若句读错置若犬牙者然也。”由此可知,舍读独立是句与句自相联,不像句读那样犬牙交错而已。又可分:
1.排句而意无轩轾者:“凡有数句其字数略同,而句意又相关,或排两句或排叠数旬,经籍中最习用也。”例如:
(33)《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29页)
(34)《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429页)
(35)《论语·泰伯》: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29页)
可见,“排句而意无轩轾者”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列复句。
2.叠句而意别浅深者:“叠句有似排句,其字数略等,所谓意别浅深者,先后句意或判轻重,或相比较之谓也。”例如:
(36)《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432页)
(37)《史记·平准书》: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432页)
例(36)、(37)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递进复句。
3.两商之句,即表商较和抉择的句子:“大致皆先以读,以为两设者也”。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复句。例如:
(38)《公羊传·桓公十二年》: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因可以存易亡。(433页)
(39)《左传·昭公三年》:敝邑之往,则畏执事,其谓寡君而国有外心;其不往,则宋之盟云。(433页)
(40)《史记·淮阴侯列传》: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433页)
(41)《汉书·赵策》: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433页)
(42)《汉书·韩策》: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而后更受其祸。(433页)
4.反正之句:“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义相背,中假连字以捩转也,”“捩转而不用连字者亦有焉,然不概见也。”反正之句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转折复句。如:
(43)《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己困矣。(434页)
(44)《汉书·赵充国传》: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434页)
(45)《史记·王翦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434页)
(46)《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434页)
(47)《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使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434页)
5.《马氏文通》中的“句”其实还包括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即“舍读独立而且非复句的句”,对这种句没有列出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对它的分析也较为分散,但仍可搜罗一些。如:
(48)《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28页)
(49)《孟子·梁惠王上》:王笑。(25页)
(50)《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22页)
(51)《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23页)
(52)《孟子·公孙丑下》:王欢朝暮见。(21页)
由例(48)~(52)可知,这种“句”即为现代汉语中的单句,而且这种单句是没有主谓短语作句子成分的。
四、结语
本文将马氏心目中的句读这两个语法单位所包含的内容作了分类和归纳。“读”即主谓结构、主从复句中的从句、包孕句中的子句、词和其他结构。“读”与主谓结构密切相关,在复句中时运用主谓结构再加上连词,便成为复句中的从句,如省略一些成分,则可成词或其他语言单位。但不能说“读”都是主谓结构的单位,因为在一些例句中,“读”似乎又与表语气停顿的“顿”的作用差不多。在析“句”时,马氏时而用传统章句之学的“读”来说明观点,时而又用自己新界定的“读”来析“句”,两个标准在打架,而传统章句之学的“读”又与“顿”有相似之处,因此,读《文通》的人常不明所以,但马氏句读的大概轮廓还可被把握。“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单句、主从复句、并列复句、包孕句。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张万起.马氏文通研究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陈谢论.《马氏文通》的“句”和“读”[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陈佩弦.马建忠句读论的得失[J].古汉语研究,1999,(2).
(夏慧敏 辽宁大连 大连大学文学院 1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