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中“交关”的来源
2016-03-02沈梦华
□沈梦华
上海话中“交关”的来源
□沈梦华
“交关”是现代上海话中的常用词,可用作形容词表示许多,也可用作副词表程度深。在魏晋时期的史书中,它用作动词,表示百姓在关口处互相交易。其后,其词义渐渐虚化,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清时期官话中已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但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反而进入了吴语与粤语中。在明清吴语小说中“交关”由形容词语法化为副词,表示程度深。之后“交关”便从官话中消失而仅留存在了现代上海话和粤语中。
上海话 交关 起源 语法化
一、当代上海话中“交关”的用法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结合方言对副词进行了语法化或虚化过程的探源分析,例如:《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2004)、《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张劼,2011)。但对上海话中的程度副词做探源分析的研究相对不多。“交关”是上海话中的常用词,用作形容词时表示许多,可重叠为“交交关关”,例如:交关人;用作程度副词时表示“很、非常”,例如:交关多人。
在上海话中,“交关”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程度词。嘉兴、江苏海门、南通这几个吴方言区,也曾有学者针对“交关”做过较为详尽的共时研究,可见“交关”是吴方言中通用的一个词语,各地的用法大同小异。而在《上海话大词典》中,“交关”被收录在程度副词这一类中,解释为:很或相当。但“交关”的用法并不仅是程度副词这么简单,它也可作形容词,表示许多。
(一)“交关”为形容词,义为“许多”“很多”,可前置或后置
1.交关+名词,表示很多(很长时间)。例如:
(1)交关小姑娘辣海商店里向逛白相。(好多女孩在逛商店。)
(2)伊唱歌唱了交关辰光了。(他唱歌唱了很长时间了。)
2.名词+(有)+交关,表示很多。例如:
(3)崇明好白相的地方有交关。(崇明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4)公园里向人交关。(公园里面有很多人。)
(5)搿个地方么卖鞋子的店,埃面有交关。(那边有很多卖鞋子的店。)
3.用在动词后,修饰前置的名词,表示很多。例如:
(6)钞票么花特交关,小菜一点也无好吃。(花了那么多钱,菜却一点也不好吃。)
4.用作补语,表示“……多了”,有“比较”义。例如:
(7)脱掉件衣服后凉快交关。(脱了一件衣服感觉凉快多了。)
(8)听侬讲了以后,我放心交关。(听你说了以后,我放心多了。)
(二)“交关”为程度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可前置或后置
交关+形容词/动词,表示非常,很。例如:
(9)马上要考试了,我交关紧张额。(马上要考试了,我好紧张啊。)
(10)伊个女儿生得老像伊个,伊交关宝贝额。(他女儿长得很像他,他很疼爱女儿的。)
上海话中,“交关”用作双音节程度副词时,其语法化程度较高;但用作形容词时,往往可以省略所修饰的名词,因而“交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词意义。这种复杂用法势必与其词义的发展与变化有关。因此,我们应当对“交关”的起源与发展一探究竟,探求其最初的词义。
二、粤语中“交关”的用法
在粤语中也有“交关”的用法,根据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广州方言词典》中的描述,“交关”在粤语中义为:够戗,厉害,表示程度加深,多用于贬义。具体用法如下:
1.形容词,义为厉害甚至离谱。
(11)病得好交关。
(12)多人多得好交关。
2.程度补语,可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程度深。
(13)冻得交关。
(14)蠢得交关。
吴语和粤语作为两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其历史源头上的联系并不深,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很大差别,因而我们有理由猜测两种方言中的“交关”最初均来自于汉语共同语即官话,在一定历史时期分别进入了这两种方言并各自保留了下来。本文主要从吴语的角度探寻“交关”的起源与发展。
三、魏晋至宋元时期“交关”的语义与用法
在先秦时期,“交关”并没有成词,因而只能分别从“交”和“关”的单独语义来考察“交关”在后世成词的条件。
先秦至春秋战国时代,“关”多用“门闩、门扇”义。由此本义引出了上古时期“关”作为名词的另一个常见义项,即:城门要塞,也可解作关隘。例如:
(15)《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易经·复卦》第二十四)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通常与方位词结合作“关东”“关西”“关中”“关外”“潼关”等。到了汉代,“关”的主要义项是“关口、关隘”。例如:
(16)见宭,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交”的原始义是两条小腿交叉的样子,而后引申为“结交、交往”。由此可初步推测,“交关”可能是由“交往”及“关口”这两个义项意合而成。
在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中,有这样一种“交关”的用法:
(17)比年已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诳诱边民。边民无知,与之交关。长吏以下,莫肯禁止。(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一公孙陶四张传》)
在例(17)中,“交关”即“交于关”,以为:百姓在关口之处交往,更确切地说是关内百姓与关外的人交易货物。基本可以认定此时“交关”已经成词了。这也印证了之前的猜测,“交关”应该是出于意义表达的需要而由“交”和“关”两个单音节实词组合固定而成的实词。“交”是该词语的核心动词,“关”是名词,用作补语,解释为“于关”,即“在关口处”,用来修饰“交往”的处所。这种名词作补语,并且省略介词的述补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句式,同时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成词方法。语言的产生总是有赖于社会环境的发展,从“交关”的语义来看,或许它的产生也与三国时期政权动乱,关内外百姓之间交流频繁的社会现状有关。
在《三国志》中,“交关”出现了7次,我们把交易之义定为本义,那么其余六个地方的用法皆是引申义,词义有所扩展,表示“与……往来”,其中以“互相勾结串通”为主要义项,用作动词,后可直接加名词。例如:
(18)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19)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由此可见,在晋朝,“交关”的引申义“与……往来”已经成为常用义了。
在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朝等时期,“与……往来”这个义项依旧应用得非常广泛,在《南史》《南齐书》《后汉书》《唐会要》《全唐文》等历史著作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中“往来”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可以指互相交好、互相串通、书信往来等多种关系。例如:
(20)当答策者,皆可会着一处,高选台省之官亲监察之。又严禁其交关出入,毕事乃遣。”(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十五)
(21)前政与百姓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唐·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六十》)
(22)武帝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古人所难交关之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宋·李昉《册府元龟》卷四十一)
(23)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四、明清时期“交关”的语义与用法
(一)官话中对魏晋时期“交关”词义的沿用与虚化
在明清非吴语小说即官话中,“交关”基本上还是沿用了魏晋时期出现的表示“与……交往”的用法,主要用作动词或名词。
1.交易,买卖,这是“交关”本义的延续,在明朝时用作名词。在清朝有所发展,引申为贸易往来或互相之间的各种贸易关系,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4)亦纳官司赁地钱,小交关用米谷及唐货,次用布,大交关则用金银。(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
(25)俗语说得好:男偷女,隔重山,女偷男,不商量,上门买卖容易交关。(清·不题撰人《天豹图传》第十八回)
2.双方往来的关系,互相勾结串通或互相交好,用作动词。例如:
(26)交关人物曰“瓜葛”,或曰“首尾”。男女之私相通者亦曰“首尾”。(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
(27)先是,楚镇刘承允用迎銮功,封安国公;与中人王坤交关,迫胁主上、皇太后刺血写诏……(清·黄宗羲《赐姓始末》附录三)
从上述“与……有关系”义引申为“关系到……”,词义稍有虚化,用法也有所变化,用作补语,放在名词后面,如“性命交关”等。例如:
(28)战场中刀枪并举,忽前忽后,眼一错性命交关;阵面上人马奔驰,忽东忽西,力稍怯死生顷刻。(明·古吴烟水散人《后七国乐田演义》第八回)
(29)一到财帛交关,便只顾自己,不知朋友为何物,岂不可笑!(清·笔练阁主人《八洞天》卷五)
此时,“交关”的词义渐渐开始虚化,“与……交往”的动词义虚化,交往的主体消失了,语义也转化为“关系到……”,如以上所举的“性命交关”“财帛交关”等,一般用来表示与客观事物有关系而不是与人物有往来关系。
在清朝李雨堂所著《狄青演义》中,出现了“利害交关”的用法。例如:
(30)飞山虎道:“我行刺你父亲,乃是两国相争,各为其主,怎顾得利害交关,倘小姐用情,放我回关,小将自是感德。”(清·西湖居士《狄青演义》第六十三回)
此处“利害交关”表示关系到利益,“利害”用作名词,所以“交关”的词性与例(28)中“性命交关”的用法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在清朝西湖居士所著《五虎平西》中,出现了“机密交关”的用法。例如:
(31)狼主说:“丞相,公主此事机密交关,假旗之事甚大,切勿漏泄风声。”(清·西湖居士《五虎平西》第三十三回)
在例(31)中,“机密交关”可以理解为“关系到机密”,但由于“机密”也带有“重要、秘密”的形容词义,所以此处也可将“机密交关”理解为“非常重要、非常机密”。“交关”大概正是这样渐渐产生了程度补语的用法。
在清朝中后期贺长龄编写的《皇朝经世文编》中,“交关”多次出现,用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
(32)夫以腌鱼一渔户。每岁与总埠交关百金数十金。亦不少矣。(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户政二十·盐课下》)
(33)其他头目挟制有司。把持案件。不可毛举。窃思文武各有分职。本不相关。而事事交关。事事掣肘。此侵官溺职之一。不可不亟为禁止者也。(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兵政十九·苗防》)
(34)皆官司苟安自便。奉行不实之故也。至于州县。尤为亲切交关。故州县得人。(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吏政二·吏论下》)
例(32)中的“交关”表示交易,用作动词,是“交关”本义的延续;例(33)中的“交关”表示有关系,用作动词,与上述“利害交关”的用法相同;例(34)中的“交关”也可理解为有关系,“亲切交关”表示有很重要的关系。相比之前提到的“利害”“机密”而言,“亲切”的形容词性相当明确,因而“亲切交关”与上述“生死交关”“财帛交关”“利害交关”“机密交关”等有所不同,此处的“交关”可以说正处于从动词转化为程度补语的阶段。
在清朝小说《飞龙全传》中,出现了“明白交关”的用法,此时“交关”明显用作程度补语,表示程度深。例如:
(35)那老者听了,变脸道:“你说甚的话儿!方才你我对下,乃是明白交关,那个错走?”(清·吴璇《飞龙全传》第十七回)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名词/形容词+交关”的用法多见于清朝用官话写成的小说中,可见当时的官话中“交关”差不多已经发展成为表程度的词,但到了现代普通话或北方话中,这些用法已经全部消失,只保留下了“性命交关”这个成语。反而粤语中“交关”后置作补语的用法与例(34)、(35)非常相像,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粤语中“交关”的用法正是受清朝时期官话的影响而来的,本文暂不对此作详细研究。
在官话中“性命交关”等用法盛行时,同时期的明清吴语小说中,“交关”也多有出现。由此可以推测,随着“交关”词义的虚化和用法的改变,它渐渐从官话中消失,而进入到了吴方言中,通俗性有所增强。
(二)明清吴语小说中“交关”副词用法的产生与凝固
上文提到,在明清官话中,从“名词+交关”(如:生死交关)到“形容词+交关”(如:明白交关),“交关”已虚化为程度补语了。而同时期明清吴语小说中的“交关”也正经历着类似而不完全相同的发展过程。明末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中有以下用法:
(36)赵尼姑道:“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他是个秀才娘子,等闲也不出来,你又非亲不族,一面不相干,打从那里交关起?只好看看罢了。”一头说,一头走到了庵里。(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37)若是财利交关,自不必说。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有嫌着贫的,便是世家巨族,不得与甲长联亲。(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在例(36)中,“交关”用作动词,表示有关系,在句中做谓语;例(37)中“财利交关”表示关系到财利。这两种用法都与官话中“交关”的用法相同,动词词性还没有发生变化。
到了清朝,吴语小说的吴语特点更加明显了,如《九尾龟》一书,其中多次出现了“交关”的用法。例如:
(38)金媛媛涨得粉面通红的道:“陆大少末,总是实梗瞎三话四。倪搭章二少客客气气,无啥交关,耐勿要来浪说得像煞有介事。”(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五十二回)
(39)陈文仙自己觉得岔了话头,面上一红,趁势拉着秋谷的手和他不依道:“耐格种人直头少有出见格,倪搭耐说格闲话,总归一句也勿肯听。别人家勿好阿关得耐啥事?要耐去嘤嘤喤喤瞎说一泡,几乎弄出性命交关格事体……”(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一回)
(40)秋谷笑道:“这个狠容易明白的。你想,他既是和你恩深义重,发誓不嫁别人,听了这样至危极险、性命交关的话儿,该应二十四分的着急才是,那里还有工夫来指驳你的说话?……”(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九十一回)
例(38)中“交关”表示关系,用作名词;例(39)、(40)中的“性命交关”都与官话中的用法相同,表示关系到性命,带有“非常紧急”的形容词义。
由于“交关”在官话与吴语中各个义项间的准确对应,基本可以认定吴语中的“交关”就是官话中从古至今演变而来的“交关”,只是当“交关”在官话中发展为“形容词+交关”的程度补语后就停滞不前,直至后来渐渐消亡了。而当“性命交关”这种用法进入吴语之后,“交关”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渐渐固定了程度副词的用法。其基本发展线索为:“性命交关”带着明显的“厉害、紧急”义,此时“交关”还是动词的用法。在这个语义基础上,“交关”还可用作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时,表示厉害的事情。例如:
(41)“可恨哥哥这等蛮,动不动依势抢人妻共女,那晓得,今宵弄出大交关。”(清·吴毓昌《合欢图》)
用作形容词时,表示厉害。例如:
(42)第七回:“拢总胡府里是有三十二丬典当,十八丬金号,都从阜康里通个,吾想交关弗交关?”(清·大桥式羽《胡雪岩外传》)
在现代粤语中,还保留着“交关”表示“厉害”的形容词用法(见上文)。
在清末的吴语小说中,“交关”的形容词义进一步虚化,渐渐有了表程度的补语用法,义为“很多”。例如:
(43)蓬壶道:“故歇上海个诗,风气坏哉!耐倒是请教高大少爷做两首出来,替耐扬扬名,比俚哚好交关哚。”(清·韩庆邦《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一回)
此处“比……交关”表示“比……多了”,其中“交关”义为“很多”,用作程度补语。这也引申出“交关”用作形容词的另一种用法:交关+名词,如:人有交关(有很多人)。虽然文献中没找到例证,但笔者所处的上海郊区金山现今保留的只有“交关+名词”的用法,义为“很多+名词”。一般认为,郊区土话保留的是较市区早100多年的上海话面貌,这说明“交关”的形容词义“很多”必然是早于程度义“很”的。而钱乃荣先生所著《上海语言发展史》(2003)中也提到:“交关”原表示“很多”,如:“光玻璃比花玻璃价钱推班交关”,后来引申为副词“很”义。由此可以推测:“交关”从官话进入上海话后,词义先从“厉害”转变为“很多”,多用作程度补语,之后才渐渐有了程度副词的用法。
由于程度补语本身带有后置的特点,“交关”在吴语中变为程度副词时,句法位置也是后置的,之后慢慢发展为前置。钱乃荣先生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中指出,“交关”在19世纪的上海话中基本用作后置副词,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从后置副词转为前置副词。
1908年于上海土山湾慈母堂出土并印刷的书籍《土话指南》,可以说是一部能真正反映100多年前上海话面貌的方言书籍。在该书中,“交关”仅可用作后置副词,如:霜厚来交关,老鼠闹来交关。
清末吴语小说中,“交关”一般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深,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句法位置也从后移向前。例如:
(44)旁边有几个姐妹们也赞道:“再菊唱两声改良格新曲子,到交关好笃,怪弗得俚屋里总归有瘟生吃酒碰和格。”(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二十八回)
(45)衣云见他缠不清,便道:“你说呢。”莲香道:“倘说‘我心中很爱你’,怎样话?”衣云道:“那是‘我心里交关欢喜绝’。”(清·网蛛生《人海潮》第五回)
例(45)中衣云教莲香说苏州话,明确指出苏州话中的“很爱你”可以说成“交关欢喜”。《人海潮》是网蛛生写于1926年的小说,当时清朝统治已结束,因此至少可以断定,在清末民国初年,“交关”已经成为吴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并且句法位置已经前置。
在一些吴语小说中出现了“交关子”或“交关的”,用法与以上“交关”相同,其中“子”和“的”都是无意义的词尾。在当代上海话中,“交关子”是一种比较老派的说法,现在已不大使用了。例如:
(46)素兰道:“可不是呢!听说这个人的良心交关的不好,他从前有个同山弟兄,叫做蔡金标,在扬镇一带开堂放票,贩卖私盐。”(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十二回)
(47)竹虚和尚又道:“车老爷好在刚接手,出其不意,快点子就出去查,并且已是时候了,不然各乡、各镇做这买卖的人交关子有能耐,老早已在那里探听……”(清·天公《最近官场秘密史》卷之二)
五、结语
总的来说,“交关”是大约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复合词,由“交”和“关”组合成为述补结构的动词,表示老百姓在关口处交易。其后动词义有所扩展,交往的方式、范围、对象都扩大了,但用法上没有太大变化。在明清时期,“交关”的动词义开始虚化,同时也渐渐从正史典籍的记载中消失,而多见于白话小说中,变得非常口语化。在一些白话小说中出现了“生死交关”等用法,其后此结构从“名词+交关”发展为“形容词+交关”,如“亲切交关、明白交关”等,此时“交关”逐渐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但官话中的这种用法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也没有保留在现代普通话中,而是进入了吴方言与粤方言中。当“名词/形容词+交关”进入吴方言后,主要用作“性命交关”,表示“厉害、紧要”义,这是“交关”发展成为吴方言中表程度深的副词的语义基础。之后“交关”的语义进一步虚化,经由名词(表示“厉害”)、形容词(表示“很多”)的发展过程,最后转变为吴方言中表程度深的副词。在当代上海话中,“交关”已完全虚化为形容词兼副词,也从官话中消失而仅留存在上海话和粤语中,其在句中所处的句法位置比清朝吴语小说中的用法更加灵活多变。
本文曾在第四届上海青年语言学论坛“方言、语音工作坊”分会场上报告,感谢与会学者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同时也感谢导师姚美玲教授的悉心指导。
[1]陈群.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广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钱乃荣,许宝华,汤珍珠.上海话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邱冰.副词“白”的始见书证[J].中国语文,2004,(2).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8]张劼.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沈梦华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