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称谓词考察

2016-03-02□周

现代语文 2016年36期
关键词:复音词论语孔子

□周 贝

《论语》称谓词考察

□周 贝

本文首先从词类、语用和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然后运用“穷尽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分类描写,并分析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称谓 称谓词 《论语》 分类

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称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称谓也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论语》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作,它是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当时人物和情景的真实反映。《论语》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考察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词汇特点以及社会面貌。本文从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对这些称谓词进行数据化描写,并从中归纳出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论语》称谓词的判定

称谓词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马宏基、常庆丰在其研究新时期称谓语的著作《称谓语》中,定义“称谓词”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把称谓等同于名称,《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了这一定义,该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称谓词”是“对人的称呼”,他把“称谓词”等同于“称呼”。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称谓词”为“称呼,名称”,包含了前两种说法。本文定义“称谓词”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示个体所处社会位置的称人名词,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在具体的判定中,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

第一,依据词类来判断。首先,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词的特征。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诸如“执鞭之士”“六尺之孤”等表示称谓的短语就被排除在外了。其次,称谓词属于名词,它是名词的子集。《论语》中部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直”,指“正直的人”,我们把这类词也放在称谓词中讨论。

第二,从语用上判断。《论语》中称谓词的语用特征主要有自称和对称、尊称和敬称。人称代词具有交际功能,但是不能表现出特定的身份。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孔子对学生称“吾”有86次,学生对孔子称“吾”出现4次,他人对孔子称“吾”出现5次,其他情况下“吾”作第一人称出现18次;第二人称代词“尔”共出现21次,孔子对学生称“尔”出现16次,他人对孔子称“尔”出现1次,其他情况出现了4次。上述两种情况下,人称代词所代表的主体是不固定的,有时是孔子,有时是学生,还有指代其他人的。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的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根据对话人物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被排除在称谓词的范畴之外。而另外一部分表示自称和对称的词,如“朕、后死者、躬、夫子、师、门人、小子、鄙夫”等,这些词在功能上等同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后来没有出现可以取代它们的人称代词,所以我们将这类词划为称谓词。

第三,依据词义判断。称谓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论语》中出现了许多对姓名的指称,如“丘、参、求”;还有对地名的指称,如“泰山”。王力先生认为,“指称人名、地名的称为‘专名’”。如果仅依词类这一条判断标准,是可以把姓名和地名划入称谓词的,但是称谓词还必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而姓名和地名并不具有这些词义,所以被排除在外。

依据定义及以上三条判断标准,经统计,《论语》中的称谓词共有91个。

二、《论语》称谓词分类描写

称谓词的分类标准不一,依据内容可以分为社会称谓和亲属称谓;依据称谓词的来源和构成形式,分为本称、喻称、代称、用事、别称、省称、仿称、方言;依据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分尊称或敬称、美称、谦称、詈称、蔑称或憎称、昵称或爱称、奉承、戏称或谑称。因为《论语》涉及面广,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通过称谓词反映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本文依照内容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分类描写。

(一)社会称谓

《论语》中的社会称谓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称谓、职业称谓、身份称谓、年龄称谓、情感称谓、性别称谓。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特征。社会称谓共85个,占《论语》称谓词的88.5%。

1.社会关系称谓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与学生、孔子的学生与其学生的对话,所以《论语》中的称谓词很多都是反映师生关系的,此外最多的就是涉及君臣关系的称谓词。

1)表师生关系

a.称呼弟子

“弟子”表示“学生”义一共出现5次,一般都是孔子对弟子的称呼。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雍也》)

“二三子”出现6次,都是孔子对其学生的称呼。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门人”出现8次,大部分都不是出现在对话中,而是在描述性的语言中对学生的称呼。

(3)门人问曰:“何谓也?”(《里仁》)

“小子”表“学生”义共出现6次,多是长辈对小辈的称呼。

(4)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治长》)

“从者”出现3次,义为“跟随的学生”。

(5)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b.称呼老师

“夫子”作对孔子的特殊称谓共出现30次。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颜渊》)

“师”出现3次,义为“老师”。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

“木铎”出现1次,其原意是“铜质木舌的铃子”,引申为“人民的导师”。

(8)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2)表君臣关系

a.称呼臣子

“臣”出现26次,义为“臣子”。

(9)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泰伯》)

“帝臣”出现1次,义为“天帝的臣子”。

(10)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尧曰》)

“大臣”出现3次。

(11)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先进》)

“故旧”出现1次,指“故去的臣子”。

(12)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

另外,“下”也有“臣子”义。

(13)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素)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敌),愉愉如也。(《乡党》)

b.称呼君主

“君”出现46次,用来称呼古代的天子、诸侯。

(14)信君不如君。(《颜渊》)

“上”出现9次,指身处上位的人或年长者。

(1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2.职业称谓

《论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各种类型的职业称谓。每一类在原文中最多出现1次。

主要有:工(工人)、士(读书人)、士(士人)、执御(赶马车的人)、执射(射击手)、鄙夫(庄稼汉)、夫子(老师)、农(农民)、圃(菜农)、行人(外交官)、学者(学者)、使、士师(法官)、女乐(歌姬舞女)、鼓(打鼓的人)。

3.身份称谓

《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则在战国末期。那时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等级森严,《论语》是儒家经典,其语言特征契合正统思想,对身份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分。

对官职的称谓:南面(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宰(总管或县长)、有司(管事者)、太宰(官名)、公卿(官名)、帅(将领)、下大夫(官名)、上大夫(官名)、小相(赞礼之人)、老(大夫的家臣)、臣大夫(家大夫)、大夫(大臣)、诸侯、晨门(司门)、冢宰(宰相)、陪臣(家臣)、赍(诸侯)、大师(太师)、封人(边防官)、令尹(官名)、君子(在高位的人)、大人(在高位的人)。

对百姓的称谓:奴(奴隶)、庶人(百姓)、民(老百姓)、众(大众、百姓)、百姓(百姓)。其中“民”出现42次,“众”出现了13次,“百姓”出现5次。

对君王及其妻室的称谓:朕(帝王的自称)、躬(君主的自称)、天子(最高统治者)、先王(逝去的君主)、夫人(国君的妻子)。

对神灵的称谓:社(土神)。

4.年龄称谓

《论语》中作年龄称谓的词一共有8个,其中“冠者”是用儿童头上戴的帽子指代儿童,“杖者”用老人手里拄的拐杖指代老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分称谓词依据年龄来分,有以下几类:

a.表示儿童的有“童子”,共出现3次。

(16)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述而》)

b.表示年轻人的称谓词有:“弟子、冠者、后生、匹”等。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

c.表示老年人的称谓词有:“先生、杖者、丈人”等。

(1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

5.情感称谓

称谓语中有系统的礼貌用语,根据不同的对话内容使用不同的称谓。依据感情色彩的不同,本文将《论语》中的情感称谓分为美称和贱称。

1)美称

《论语》中有很多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行的内容,“君子”作为道德上完美的人被儒家推崇,《论语》中出现最多的美称就是“君子”。“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指道德高尚的人。例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外还有“乱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善”(好人)、“贤”(贤德的人)、“圣人”(贤德的人)、“人”(人物或者人才)、“直”(正直的人)等美称。

2)贱称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共出现20次,指“无德之人”,例如“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小人”就是指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此外,还有“野人”(一般人)、“枉”(邪曲的人)、“不能”(能力弱的人)、“罔”(不正直的人)、“后死者”(孔子的自称)等贱称。

6.性别称谓

《论语》中没有专门对男性的称呼,一般的称谓都是指男性,出现了6个对女性的称谓词。除了“夫人”“女乐”“妻”“母”以外,“妇”出现了2次,指女子,“女子”出现了1次。男性称谓居多的主要原因是,《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孔子及其弟子都是男性。

(二)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以某种制度、形式(收养、再婚)形成的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论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不多,仅占11.6%,主要包括:“父”出现25次,指父亲;“母”出现10次,一般与“父”连用,指母亲,例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兄”出现4次,表示“兄长”,例如“以其兄之子妻之”;“兄弟”以“兄弟”之义出现了4次。另外,还有“子”(儿子或女儿)、“鬼”(已死的祖先)。

三、《论语》称谓词的特点

称谓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先秦时期的特点。另外,称谓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分析《论语》称谓词的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音节特点

据统计,《论语》称谓词中单音词共有34个,占37.4%,复音词57个,占62.6%,复音词的数量远多于单音词。

从复音词的构词方式来分析,许多词是由构词能力较强的词根构成的。其中名词性词根构成的复音词有25个,占所有复音词的43.9%,数量最多,也最典型。

由词根“者”构成的复音词共有5个,如“从者、冠者”。由词根“子”构成的复音词共有10个,如“夫子、弟子”。由词根“夫”构成的复音词有4个,加词根“人”的有3个,加词根“天”的有1个,“臣”有2个,“生”有2个,“三”有1个。

(二)文化特点

称谓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面貌和社会观念。《论语》中的称谓词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论语》中的称谓词体现了等级差别,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明显的鄙视与不屑,例如对庄稼汉的称谓是“鄙夫”,对奴隶的称谓是“奴”,而对帝王称“天子”,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称谓有明显的差异。

《论语》中的官职称谓一共有22个,占社会称谓的25.9%,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称谓,大夫也有“上大夫”和“下大夫”之分,可见先秦社会等级森严,有严格的官职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论语》称谓词的判定主要应该依据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标准。通过对《论语》称谓词的分类描写可以发现,《论语》称谓词中复音词居多,《论语》中的官职称谓词十分丰富,而且对不同等级的人的称谓相去甚远,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的。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伍铁平.男性直系亲属称谓的类型比较[J].语言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周贝 湖北襄阳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441021)

猜你喜欢

复音词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复音词单音化:当代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逆向演进初探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 经》单纯复音词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