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16-03-02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衷志辉

学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情境

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 衷志辉

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衷志辉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期待以有效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少年。将信息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情境,促进知行统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由此入手分析,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望可提供借鉴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技术小学教学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改变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国民发展基础的教育事业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原有面貌,丰富了教学形式,扩大了教学范围,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便如一股清泉注入平静的湖面,可为其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更大的功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阳光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主要缺陷

1.教学观念固化。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参与到学习、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并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一观念常常存活于口头上,却未应用于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兴致怏怏。教师认为应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便是实现了教学改革,但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并未作出任何实际上的改变,只是将纸质版的书籍变成了电子版,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2.教学形式单一化。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让学习变得更加多彩、生动,期待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交流讨论,实现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情况下所收到的效果恰恰相反,多媒体从辅助教学变为了主体,学生讨论交流思考的时间被大幅压缩,比如说部分教师喜爱以视频导入情境,这本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好方法,但若未能对视频进行有效处理,直接播放大段的视频,不仅会占用相当多的课堂时间,而且也收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分散学生注意力,致使教学效率下降。

3.教学课件依赖性。

教学不是机械的、静止的,而应该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教学计划的设计如此,教学课件的编排也应如此。但由于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制作课件的能力有所欠缺,经常是将他人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搬到屏幕上,这导致教学重点难以凸显,针对性不强,教学水平自然难以提升。

二、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策略

1.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语有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自然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思考、探究、与他人交流,高效地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图文并茂、影音同现,可以将静态的知识蕴含到动态的变化中,让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小探索者,信息技术为创设情境提供了多种形式,教师可依据实际需求加以选择。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学习开始时,播放乐曲《采薇》,古朴动听的旋律缓缓流淌,汇入学生的心田,有一瞬间仿若站在时空交界处,回望笼罩在历史烟云背后的周代,感叹先人的智慧与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乐曲最能牵动人心,最适合营造氛围,通过精心选择乐曲,教师可创设出有利于课堂发展的基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将图、文、音、像有机整合在一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异彩纷呈,凸显出故事性,让各种实例变得更加生动,让各种事迹变得更为感人,复杂的道理蕴含在灵活的动画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印象也会更为深刻。例如四年级上册《安全地生活》学习时,教师可播放经过加工的视频短片,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配上相应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各种防范措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在屏幕上出示危险状况的情境,让学生给出合适的建议。通过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设置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希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便是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探究任务,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种便利,学生与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主题库中找到适合的学习资源,并且多意识、多层面,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择信息,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六年级上册《漫游世界》单元中,笔者在世界地图上链接了许多网页,当学生单击地图上的标注点时便可激活这些链接,看到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与城市建筑等,而在每一个页面展开前屏幕上都会出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探究,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4.引发情感共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知识的目标是应用于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课,而是希望通过教学实现对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期待学生能将这些美好品质付诸于生活实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传统教学中,事例靠教师讲述,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可利用信息技术将事例再现,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深入角色心灵之内,揣摩情感,接受美德的熏陶。例如,三年级下册《在爱的阳光下》教学中,笔者选择了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无私奉献的母亲陶艳波的事迹,陶妈妈十二年如一日充当儿子生活向导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学生们,不少学生看完短片眼眶都有些湿润了,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默默付出并进行交流,在讨论中,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家长为自己做了如此多的事情,但自己却不懂得回报。笔者建议学生们将自己此时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说给他们听,并在家中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课堂一派和谐,学生们真正收获了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身退居引路人地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也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一名同学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陈月平.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4)

[2]郑行辉.新课标下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3]管红红.立足生活 关注体验——浅谈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2(10)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