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2016-03-02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许丽群

学苑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许丽群

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许丽群

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导语,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它会像一块散发出强大磁力的磁石,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技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恰当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更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纵观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名师的教学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文章,不同的风格,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前导入语呢?本人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诸位名家的教学实录整理总结如下,遗漏和不当之处还请诸位方家予以指正。

一、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原始动力。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趣味导入法常被老师们所采用。

激趣导入法是指教师以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听歌谣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游戏、谜语、故事、歌谣等不仅对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能起到“直而通”的启发作用。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上《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喜欢音乐的兴趣点,通过网络音乐资源和技术,让学生听听西北激昂、澎湃、震撼的腰鼓音乐,再引导学生分析“安塞腰鼓”一文中“雄壮、浑厚、充满阳刚之气”的特点。歌曲导入法很受学生欢迎,就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声音的这一功能,利用它在导入时创造可感的声音形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教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课文或与课文有关的诗文当堂朗读,把握诗文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文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倾听作者心声的同时也就在倾听老师的灵魂,与诗文产生了共鸣。

二、设疑导入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与学生的积极思考密不可分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锻炼能力,以求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的导语是:“你们知道强大的秦国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后又是怎么很快灭亡的吗?”“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什么吗?”“这次起义的发起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发动这次起义?”“他们是怎么分析形势,又是怎么发动起义的?”这样设置了一连串疑问,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求的兴趣,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进入新课教学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设疑导入法,充分利用了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设疑导入法中的“疑”应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疑”要切中要害。“疑”既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太难”和“过易”,要让大部分学生在认真思考后能找到答案。这需要教师在设“疑”时下一番功夫,而不是信手拈来一两个问题即可。

三、故事导入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仍占思维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容易引发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征,采用形象化的语言,选择生动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用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程翔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许多年以前,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大人们一起到泗水边上看赛龙舟,河边人头攒动,“文德桥”上也挤满了人群。忽然间,桥一下子塌了下去,几百人掉在河中。几十个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这位十岁的少年目睹了这一惨状,心中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当一名桥梁专家,把桥建造得坚固耐用。这个少年后来果然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他就是茅以升。后来,他又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不但设计了很多桥梁,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有关桥梁的著作。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一个故事,不但引出了作者,也为作者的少有壮志所感动,收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

四、牵联导入法

在讲课伊始,教师一般既要对上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复习和总结,同时还要引出本课要讲授的新的内容。特别是当前后课的知识点具有紧密联系时,教师往往会采用新旧知识牵联导入法。它不仅能起到“温故”的作用,而且能够达到“知新”的效果。

比如我上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在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而《陋室铭》一文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就这样,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五、悬念导入式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积极思维的起点。一旦学生感到要对某一问题问个“什么”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开始了。“借助于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智力活动,就能制造、发现我们达到目的和满足需要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普通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主编)因此,教师在开讲之时,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成为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契机。

例如: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六、创设意境式

每篇文章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氛围、时间境界和情境格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意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捷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学生更多的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讲课时用精心组织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如在教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引导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几个下雪的场面,介绍雪的形成原因,展示描写雪后美景的佳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玉树琼枝”等,以丰富学生对雪及雪后美景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对雪和雪后的美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尽力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欣赏到了描写雪景的优美语言,有利于想象力、审美力的提高,有利于对所学材料的记忆。这样导入,满足了学生的直观要求和心理需求,学生的思路马上就打开了,并沉浸在一种奇异美妙的意境之中。

七、格言警句式

开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义理或意境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文言文、诗词的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应该都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几乎每篇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只要在课前先吟诵名句,读时根据内容“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运容,激昂处激昂,委婉处委婉”,将“纸上死的语言从声音里得真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学生既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诗词的诗眼,又能引起学习的浓厚兴趣。

如在教《狼》这篇课文时,我采用成语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生答: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狡猾、残忍、凶暴)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就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八、图片、图画导入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借助图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渲染氛围,激发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的互相渗透”。

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可以采用图片、图画的方式来激趣,渲染氛围,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学习之旅,为成功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将配有背景乐曲《松花江上》的一幅幅图片呈现给学生,这些图片先是一组美丽富饶的东北特产——白桦林、马群、蒙古驹、高粱、煤块、黑土地、山雕等,再出现“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地的悲惨场景的图片——日军进军沈阳、随意屠杀民众、将中国同胞做活体细菌实验、将抗日志士的头颅悬挂在电线杆上、对手无寸铁的百姓随意屠杀等图片。美丽富饶的图片出现时,学生被点燃起的是无限的自豪感,悲惨场景的图片出现时,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好的东西被毁灭,学生对侵略者的罪行切齿痛恨,带着这种情感读《土地的誓言》,会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好的导入设计就像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好的导入设计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一篇新课文究竟采用那种导入方法较为理想,应因人因时因势而异。同时还要注意:任何一种导入方法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不能时间过长,更不能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1]吴心田、杨殿奎.初中语文参考教案.济南出版社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唐树芝.实用教学艺术.中南大学出版社

[5]基尔帕特里克.设计教学法、教育方法原理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