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研究综述

2016-03-02贾建梅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赵州桥科技文化

贾建梅,王 儒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研究综述

贾建梅,王 儒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冀域古代的科技成就斐然,同时,科技文化又是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大致可分为器物和精神两个层面,科技思想作为科技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一点,对它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冀域古代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科技思想主要有:一是从实际出发“实证性”的精神;二是追求“实用性、特异性”的创新理念;三是联系发展的整体思维。

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科技思想

人类的科技文明始终在不断进步,今天的科技水平虽然早已超越过去,但它毕竟是在古代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拥有璀璨的科技成果,在冀域古代,也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的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大前提下,推动三地文化协同发展也是必然。因此,研究古代冀域科技文化,“以史为镜”对于推动今天的科技文化建设是十分有价值意义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科技文化概念的研究

1.科技文化概念的研究

吕乃基在《科技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提及,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1]。宏观上,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和产物的总和,应该称之为科技文化。

2.对科技文化内容的分类

冯辉在《关于文化的分类》中提及,从宏观上看,科技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2]。

(1)物质层面

刘雪在《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中指出,物质文化指人们制造的各种产品[3]。宁波大学的牛新生从文化的性质出发,认为物质文化指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而制造出来的一切实用物品[4]。

(2)精神层面

栗志刚在《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中指出,精神文化是以心理、意识、观念、理论等形态而存在的文化[5]。刘雪在《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中指出,精神文化是指体现人类文明的一切文化因素[6]。

(二)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

古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奠基时期、大发展时期、明清以后的衰落时期,而且由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哲学联系的紧密性,相比较于西方的科技文化,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有其独特之处。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质

(1)实用理性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主张“以农立国”,古代科技活动也与农业息息相关。相比于西方的逻辑思维,中国古人在科技活动中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也大都注重实用理性。例如,洪晓楠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中提及,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7]。

(2)经验传统

在中国古代科技活动中,相比于科学理论研究,技术活动的成分占很大一部分,这主要表现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人员往往注重经验传统。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常常局限于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很少进行量化的分析,缺乏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为理论知识的提炼。

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短板

(1)文化的封闭性

古代中国,封闭的村舍环境造就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基本上不需要交换就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催生出来的科技文化就有一定的文化封闭性。

(2)文化的政治性色彩严重

中国古代的科技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的。优点存在,但同样,弊端也比较突出。在封建中央集权的体制下,适应统治阶级发展需要的科技,例如历法,可以集中全国的优势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发展。但同样,不适应统治阶级的其它科技则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活动的政治色彩严重。

(3)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化倾向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们重视的是人伦的问题而不是自然的探讨”[8]。这种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很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调。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古人按着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进行了士、农、工、商的排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对冀域科技文化的研究

笔者在《冀域演变及京津冀文化圈考略》中提及,“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9]。河北既是科学技术起源的首选之地,也是探索文化融合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珍贵标本,还是考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辐射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对象。

河北地理环境优越,历史具有多元、丰富的鲜明色彩;河北科学技术的历史辉煌悠长、灿烂昌明、绵延不辍并独步海内,涌现了一大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影响深远。本文的“冀域”则是指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

1.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物质层面的研究

在冀域古代的科技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科技人物:扁鹊、祖冲之、郭守敬等等;也有一些璀璨的科技成就:赵州桥、简仪、授时历等等。下面就对冀域古代科技的发展概况,按照历史发展时期和学科分类,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医学:

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邱县)人。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而且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在诊断方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诊断方法,切脉、望色、闻声、问病的四诊合参法,尤擅长望诊和切诊。这套方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一直使用的传统诊断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反映了扁鹊重医轻巫的唯物主义态度。扁鹊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医学家,他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10]。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数学:

祖冲之,字文远,出生于南朝宋一个士大夫家庭。他计算出了精确度相当高的圆周率近似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不仅如此,他还计算出圆周率的上限和下限,即圆周率(π):3.1415926<π<3.1415927,这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又把圆周率称为“祖率”[11]。

地学: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郦道元著有《水经注》一书。

(3)隋、唐时期(581-960年)

桥梁工程:

王玉仓在《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赵州桥是世界“敞肩拱”桥型的开端。敞肩拱式结构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且有助于泄洪[12]。赵州桥为历代南北交通要冲,至今已有1300多年。可以说赵州桥当之无愧是中国和世界建桥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4)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数学:

李冶,河北真定人,他著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测圆海镜》是现在流传下来的一部最早讲述“天元术”的著作。[13]。

朱世杰,河北人。他著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而后者是世界上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14]。

天文学:

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他最大的贡献是参与制定了授时历。授时历精度极高,相比于地球绕行太阳的实际运行时间,仅仅相差了26秒。王修智在《通俗科技发展史》一书中提出,“相比于欧洲相同精度的《格里历》,它的出现比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15]。

医学:

刘完素,河北河间人。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药证》。

李杲,河北真定人。他主张以脾胃立论,以补为主,创立了“温补派”。著有《脾胃论》[16]。

2.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

在冀域范围内,曾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发掘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的精髓,可为建设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养料。下面将对冀域古代主要科技思想加以分析和梳理。

科技思想:

(1)从实际出发的“实证性”的精神

郭守敬曾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17]的理念,谢剑荣在《郭守敬自主创新的思想及其科技成就》中认为,这包含了实践的观点,为他以后天文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8]。

(2)追求“实用性、特异性”创新理念

杨玉荣在《隋代桥梁工匠李春与其赵州桥的历史意义》中提出,赵州桥属于世界上跨径最大、并且建造最高的单孔弧形石拱大桥[19]。葛琪等在《浅谈隋代赵州桥设计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出,赵州桥在设计施工上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采用圆弧拱、改用敞肩拱、采用单孔结构。

首先,赵州桥的设计体现了实用性的科技思想。在中国古代,鲜有成体系的科学理论,古代科技中,技术的比重要远远大于科学的比重。现存于冀域内的赵州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赵州桥的设计打破了以往传统桥梁的模型,大胆采用了“圆弧拱”、“敞肩拱”和“单孔结构”,效果远比其它桥梁更具有实用价值,历经千年而不倒。其次,赵州桥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特异性”科学思想,科技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些在其他人看来荒诞的“奇思妙想”。

(3)联系发展的整体思维

由于扁鹊杰出的医学贡献,被誉为“医学宗师”和中国医学的奠基人[20]。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整体地看待病情。以扁鹊为鼻祖的中医理论体现了一种丰富的辩证思维,扁鹊所总结的四诊合参法,所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也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再进步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全面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运用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并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中医的整体性思维不失为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概念研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及:“自然科学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1]

(二)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

国外对冀域范围内的科技文化研究目前还没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深刻;劳埃德在研究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科技文化中认为,“今天在政治、道德和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中,我们仍能从两个伟大文明的古代研究中深受教益。”[22]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要述评

(一)研究取得的成果

目前,科技文化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角度多样,体现时代特征。在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成果中,3篇硕士论文基本上都是侧重科技文化的精神层面研究。

(二)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但冀域范围内的古代科技文化还欠缺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研究成果中,相对缺乏“古代科技发展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教训及启示研究”。

[1]吕乃基等.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9.

[2]冯辉.关于文化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2005(4):40-41+47.

[3][6]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J].岱宗学刊,2006(12).

[4]牛新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5]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J].世界民族,2010(2):1-5.

[7]洪晓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3-46.

[8]张志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3):19-21.

[9]贾建梅,杨国玉,王紫璇.冀域演变及京津冀文化圈考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21.

[10][11][12][13][14][16]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1-52,84,104-105,125-126,126,132.

[15]王修智,马来平.通俗科技发展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6.

[17](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谢剑荣.郭守敬自主创新的思想及其科技成就[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24-26.

[19]杨玉荣.隋代桥梁工匠李春与其赵州桥的历史意义[J].兰台世界,2014(24):87-88.

[20]于孔宝.扁鹊与中国医学[J].管子学刊,2013(1):17-19+95.

[21]刘炯忠,叶险明.从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分类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6):31-38.

[22]杰弗里·劳埃德.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路建彩)

Overview about “Research for Scientific Culture in Ancient Ji Area”

JIA Jian-mei,WANG Ru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Ji Area in ancient are abundant.Furthermore,scientific cul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Ji Culture.Substance and spirit are the two parts of scientific culture roughly.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thou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 what is the important point of scientific culture at a spirit level.The thoughts of science in scientific culture of Ji Area in ancient are as the followings:First,it was the"empirical"spirit for reality.Second,it was the innovative ideas of"practical and specific".Third,it was the holistic thinking.

Ji Area;scientific culture in ancient;thought of science

N09;K23

A

1008—6129(2016)04—0086—04

2016—07—01

贾建梅(1957—),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赵州桥科技文化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