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
2016-03-02陈天洁
陈天洁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南京 210037)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
陈天洁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南京 210037)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放在外在环境保护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构上面,更要诉诸内心,培养村民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村民的生态伦理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伦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我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工作议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战略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生态环境建设也首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不难看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有300多万个村庄,56万个行政村,农村户籍人口达9.8亿”[1],可以说,广袤的农村是我们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工作的重心。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农村在原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并且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继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诉求。在我国,因为众多的农业人口、农业区域,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本身也有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具体体现在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乡风村貌的建设以及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生产方式的形成等方面。
最后,在我国农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与生态文明要求明显不符的行为和举措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这说明,“在推进我国广大农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生态文明发展目标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内在基础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因此,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时期、一个关键阶段。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成就
“生态”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文字,指的是“住所”、“栖息地”。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特指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人类对待大自然时所持有的一种文明、理智的态度;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文明成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合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2]
这几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召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效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局部表现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整体的情况与过去比,或者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实现转变,在广大农村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举止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要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民日常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生产方面——转变落后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碳、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生活方面——追求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号召,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如新闻、网络、报纸、宣传栏等传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三、培育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
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人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对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释和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有助于把人们从对人际利益永无休止的算计纠纷中解救出来。”[3]我们应当明确,每个人不仅仅是自然状态意义上的人,更是道德层面的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多大程度地遵循自然,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环境,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以一种鉴赏力将环境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取决于我们离自然有多近。”[4]
作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体,人际关系的现实利益形成了文明进程中的道德观。然而人的道德观不应只包含人际关系,伴随着文明进程、道德伦理发展,还应该从道德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自然的行为,这也是人类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在中国广大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有追逐眼前利益的短视之举,在对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从长远角度考虑,顾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区域内物种的繁衍。因此,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广大村民应该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只有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态觉悟,才能让他们彻底地投身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去。
由此看到,生态道德意识以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逻辑起点,以提高人们的生态觉悟为伦理基础,由此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
四、农村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追求
最早,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价值观的讨论,同时也给曾经主宰一切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了诸多争议。我们知道,自19世纪中叶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受文艺复兴启发的“人类自我意识”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开始肆无忌惮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自然。彼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也一度被奉为“金科玉律”,这种价值观认为:只有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生物圈内的一切都应该让位于人类发展。这种十分荒谬的生态价值观长期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教唆人类把自然界当作征服的对象,不计任何后果的乱砍滥伐、乱排乱放、围湖造田,最终导致了大量自然资源枯竭、大面积生态环境的污染,并爆发生态危机。这让人们不得不回归到理性中来,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观,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最终产生了一种有利于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这就是生态价值观。
这种新型价值观不仅唤醒了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全世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敬畏、谦逊的态度,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人类以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机遇。
这种价值观还提示我们,基于生态道德“内在制裁”和“外部制约”的双重特性,才形成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坚实的道德心理基础和伦理行为规范。当代生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有限资源和无限欲望”、“长期理性和短期无知”的博弈结果。这种观点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道德认识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开始以一种理性的眼光重新看待自然,从过去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开始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的征服者”转向“自然的公民”。同时,对生态道德的研究拓展了人类的伦理视野,道德不再局限于人际关系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纳入其中。至此,生态道德开始作为一种用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成为了一种让人类永久获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保障。
生态价值观成为衡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价值原则,既体现了主体尺度的要求,又表明了人类活动的目的。因此,以实践为基点,追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型生态价值观告诉我们:一个生态自然界只有具有整体性的综合价值时,才能与其他生态共同体和谐的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因此,对于每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都应该予以重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在中国农村普及生态价值观,对于中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乃至整个中国全方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李克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1):28-29.
[2]张保伟.环境冲突的生态文明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27-30.
[3]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
[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7.
(责任编辑 李俊芬)
Ethics Demands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EN Tian-ji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is the practical issue fo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science.In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in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above,but also to resort to the heart,cultivate a correct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rs to develop good lifestyle,strengthen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other villagers.Only by doing so,can we really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mprov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ountryside;ecological civilization;ethics
F320
A
1008—6129(2016)04—0078—03
2016—06—28
陈天洁(1992—),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014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