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对“新常态”解读的三个维度

2016-03-02郝志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郝志强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对“新常态”解读的三个维度

郝志强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正确认识“新常态”必须要从“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问题、新动力三个维度入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变成中高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成果由更多的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政策;出现“泡沫经济”;缺乏创新能力。我国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新转变;新问题;新动力

准确的说,“新常态”一词并不是新词。事实上,自从2010年,中国GDP规模超过日本取代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很明显中国经济就出现了不同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繁荣”,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从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1个季度下降,2012年至2013年两年间,GDP增速连续低于8%。由于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随之凸显和释放。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受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影响,而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必然的,因为中国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先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肯定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决策者的高度,提出了“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进行考察时,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通过“新常态”来判断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表明党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体现出“新常态”已然成为新一届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新思维。

“新常态”中的“新”,表明现在与以前不同;“新常态”中的“常”,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这种趋势是相对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一改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增长,转为中高速,标志着经济发展方式将逐步告别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一条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因此,“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增速降低几个百分点,“新常态”也不是短时间内的调整。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新常态”,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常态”;认识不到就不能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而要想正确认识“新常态”必须要从“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问题、新动力三个维度入手。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同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为此有人提出“中国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改革开放开始直到2012年,年均增速都高达10%,这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高出两倍多。但随后在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增速仅为7.7%,2013年维持在7.7%,到了2014年降到7.4%,2015年三季度未突破“7”,为6.9%,有人则认为这是经济萎靡衰退的征兆。对于经济增速放缓,不能仅看表面就认为是经济下行,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辆汽车,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同一个挡位,在不同的阶段就会出现“换挡”的可能。纵观历史,在二战后的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这个“换挡”过程。例如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经济增速年均达9%以上,经过高速发展后便开始回落,2014年仅为1.7%。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都是如此,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换挡”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收入低,这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而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时,投资就不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马车了,新兴的服务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代替工业。但是鉴于经济有了相当程度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不像工业明显,而且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比工业低。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比例逐渐增多,工业则逐渐减少,经济增速自然会减慢。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速出现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这种新常态,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新兴的服务业成为我国主导产业。这种转变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无不以服务业为主,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相悖。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第三产业已见成效,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一季度占GDP比重为51.6%,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内需,“促消费、稳增长”,随着我国投资的降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来拉动,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上升,201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4%。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减轻国内就业压力。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均衡。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条路虽然使中国经济充满活力,但它也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差距正逐步缩小,并走向平衡发展。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中西部发展速度在2011开始逐渐超过东部地区,城乡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逐渐缩小,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额也慢慢缩减。这些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

四是经济发展成果由更多的广大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3],居民收入增多,表明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常态”之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均低于GDP增长。伴随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2015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1%,农村人均收入增长8.3%。,明显高于经济增速,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经济要想保证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要依靠要素投入,另一方面要依靠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但是仅仅依赖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虽然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使得经济发展,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没有技术创新很难维持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变化:由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逐渐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其中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政策;出现“泡沫经济”;缺乏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并没表现的明显,但在“新常态”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虽逐渐依靠消费来拉动,但是对于投资和出口依赖还比较严重,一旦降低投资比重,经济增速必然会受到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是巨大的,依靠投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经济新常态到来,国家投资逐渐减少,东北经济增速开始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显示,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倒数。还有许多地区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结果在投资不振的情况下,经济都一蹶不振。对于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贸易壁垒限制自由贸易,导致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许多企业纷纷破产。针对这些现象,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二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各国要通过积极的结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4]但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便对经济进行直接的调节和管理。中央政府部门利用财政预算、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在全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则通过建立融资渠道集资大力发展地方公共工程建设。由于在中国,地方官员想要晋升就会和GDP增长率挂钩的实际情况,政府就会运用自己手里已经掌握的金融资源,出台相关的政策,想方设法的去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2014年针对经济增速可能跌破“7”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中西部地区投资高铁的建设推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通过改善贫困家庭生活状况缩小家庭之间差距;通过大力扶持“三农”提升经济发展中的“软肋”。地方政府相应也出台刺激措施,足见经济发展依靠政策扶持的旧式思维,这种“保增长”的方式不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依靠政策”的旧思维不利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亟待解决。

第三是出现“泡沫经济”。我国过去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且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使得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泡沫经济”。“泡沫”首先表现为产能过剩,尤其是2008年后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对全国公路、铁路、住房、基础设施投资,引起了社会对水泥、钢铁的需求增多,价格上涨拉动了这些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产能过剩。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投资逐渐减少,产能过剩的问题慢慢显现出来。其次是产生金融泡沫,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银行信贷业务急剧扩张,以此来维持企业破产的可能,一方面可见我国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企业表面看似稳定发展,实则依赖于银行信贷和政府支持,企业负债过高加剧了金融债务危机。一旦企业不能维持现状而破产,资金链就会断裂,不良信贷引发的“泡沫”就会产生危机。再次就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房地产业的发展似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泡沫较为严重。我国现行房价过高,实际成本较低;房价与居民收入悬殊差距大;房地产商为了盈利不顾市场运行规律,不结合居民实际收入,导致我国的房屋空置率高出正常水平,有的地区如鄂尔多斯,出现了“鬼城”的局面。这些问题都说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必须尽早防范。

四是缺乏创新能力。由于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企业发展以政府支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在这种旧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近几年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主要通过向国外购买先进技术、模仿制造等等手段来实现。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我国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讲和美国等国家相比,仍然显得不足。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我国教育科研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却仅有4%左右,同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教育事业投资远高于我国。我国经济虽然稳定较快发展,但只是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提高,在国际上经济竞争力不强,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经济增速较快,但是国际竞争力却较弱,我国是知识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由依靠投资、要素的投入向由增强创新驱动转变,在此背景下,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与目前我国整体缺乏创新能力构成一对矛盾,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为了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企业依赖政府、“泡沫经济”及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与市场两个“轮子”的有机配合,协同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二战后至今,有很少的国家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日本经济颓靡、苏联解体、东欧国家改旗易帜、新兴的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后便一蹶不振,包括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内,许多国家都没有从经济低迷中走出来,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完全按照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原则,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一切生产生活都是国家按计划进行,完全排斥货币和市场经济,限制自由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国家放权给企业,企业可以自主盈利,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仍没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固有观念,党的十四大正式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中国逐渐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充满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追求GDP增速,忽视市场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这种“错位”导致了许多问题,即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政策、出现“泡沫经济”、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好“新常态”下的新问题,还应依靠政府和市场最大效率的发挥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能是给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定好位,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配合好,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量变式”改革和“引进来式”开放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新常态”下,这种方式已经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对外开放来实现。拿服务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般性服务业已经在市场机制下快速发展,但是高新科技产业、金融产业等仍然处于垄断中,要想使得服务业充分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些垄断壁垒。但是我国目前“新常态”下企业自身缺乏创新力等原因使得较为高端的服务业“徘徊不前”。对于两难选择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改革和开放后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要看到改革后企业面临的竞争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和对外开放中谋得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对外开放则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5]掀起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以此来激起市场新的活力,在“新常态”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在深化对外开放方面,“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的路径,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构建,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势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1]李文.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5-06-02(7).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1).

[4]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09-05(1).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5(2).

(责任编辑 吕玉英)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ew Normal" Interpretation

HAO Zhi-qia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new normal"must star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which are new problems,new impetus and the new trend under"new normal".In China’s new normal,new trends appear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 is slowing down;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end to be balanced;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more shar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economic development rely more on innovation-driven.At the same time,in China’s new normal,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problems,the most prominent is:economic development relies too much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s;economic development heavily dependent on policy;a"bubble economy";lack of innovation.China must adhere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strengthen the open up to the outside world,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so as to provide a new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China’s new normal.

China’s new normal;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new transformation;new problems;new impetus

F124

A

1008—6129(2016)04—0049—05

2016—07—11

郝志强(1991—),山西阳泉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