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2016-03-02韩晓娜

新课程(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诗歌教材

韩晓娜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韩晓娜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离不开教材的有效利用。在这一理念下开展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高中语文;教材;以“生”为本;有效利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这里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当然,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而又崭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教材为纽带,获得更多材料,继而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这样才有可能跳出所谓“讲深讲透”的误区,将“生本”观念落到实处。

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透彻挖掘,通过对教材的合理使用,方可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虽然从教多年,教材已教过几轮,但仍对教材充满新鲜感,时时能从教材中有新的发现。这发现或是新的知识点,或是文本思想感情的新解读等,且随着这些实践中的思考,又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教材把握中存在的漏洞,自己常常游走于教材的陌生和熟悉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静心思之,恍然大悟,原因很简单,以前见“斑”,如今见“豹”。以前看到的是一篇篇文本,如今看到的是一篇篇文本串连成的知识体系,看到的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前进台阶。自己慢慢体悟到必修教材每一章节内容设置的原因,知道了五本必修教材之间的发展关联,抓到了教材章节知识与高考大纲、高考卷之间的密切关系。曾经面对高考考纲的每一考点和高考题中的每一题总有一种身世成谜之惑,如今逐渐识破,原来高考题中的这一考点对应课本中的这一章节或文章。自己终于知道如何把教材和高考卷链接了,有的放矢,不再盲目了。也知道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一步步接近高考卷。这种发现让我有种站在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也从现在开始真正认识到教材的价值。

譬如,我发现高中人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所有诗歌单元的诗歌串联起来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简史,且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重要阶段或每个阶段里的重要流派都有代表诗人携其代表诗作亮相。从必修二的第二单元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到战国时期的重要诗歌形式“骚体诗”《离骚》,再往后到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由四言走向五言的汉末文人诗作《古诗十九首》、汉末三国时期“建安”诗作代表曹操的《短歌行》,最后到魏晋时期的重要诗派“田园诗派”开创者陶潜的《归园田居》。一个单元下来,带领着学生经历了诗歌发展的轨迹。必修三第二单元为诗歌发展的高潮唐代诗歌。先是开创了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屈原的“大弟子”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接着是唐代诗歌上成就极高的杜甫诗三首,再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中唐代表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和晚唐时期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四位诗人领着我们走过了一个大唐,经历了唐朝的盛衰,体会了诗人们在时代里的沉浮。诗歌到了宋代,来了个华丽转身,以词的形式亮相。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诗歌样式。在必修四第二单元中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苏轼和辛弃疾携其代表作轮番亮相,四位词人带领我们穿梭在南北宋中,感受他们的深情与苦痛。当然,我们不是在讲历史课,但是语文老师能带领学生站在高处统观教材中的诗歌设置,会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系统认识,进而通过对时代和流派的认识去把握每一时期诗歌的特点和思想感情,这对帮助学生鉴赏诗歌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眼中不会只有一首诗而是有一个时代的诗,学生鉴赏诗歌的思维宽度和深度自然就会不一样。

必修五第三单元。教材编写者让我们在前四本教材中尽情欣赏我国古代诗歌之美,还不忘在必修五告诉我们如何更深入地鉴赏诗歌,鉴赏诗歌的哪些内容。这就是必修五第三单元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教给我们细细品析诗歌的语言;林庚的《说“木叶”》告诉我们诗歌意象之魅力;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道出中国诗与西方诗形式上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在三位文学大家的指引下,学生对古代诗歌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五本教材中的每一首诗歌不再孤立,虽然教材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只有二十几首诗,但这足够了,因为我们不会再抱怨教材容量少,我们眼中看到的远不是二十几首诗,而是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如沐春风。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自然懂得如何把“挖掘教材”落到实处。

狄德罗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我希望自己能沿着狄德罗所说的成长轨迹在实践与思考中收获芬芳。

[1]王义秀,传军.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刘秋红.立足教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学研究,2011(8).

·编辑孙玲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诗歌教材
诗歌不除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