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嬗变
2016-03-02郑荣
郑 荣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71)
关于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嬗变
郑 荣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71)
摘 要:关注乡土题材,展示风土人情,探讨民俗文化正逐步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追求民族化的主要途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关于乡土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是实现我国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重要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经历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乡土中国;纪录片;创作;嬗变
乡土中国视域下的纪录片创作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但我国纪录片对记录乡土中国的追求与责任从未改变,蕴含着人间真情和闪耀着人性光辉,始终践行纪录片应有的历史责任和社会功能。在题材上,无论是记录城市与乡土间的冲突矛盾,还是记录简单淳朴的乡村现实生活,或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乡土传奇,我国纪录片都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强烈的文化意识,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乡土中国的概念与特征
“乡土中国”有三个具体特征:一是固定的地理区域,因地缘而聚居的社区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每个社区所处的地理区域都是相对固定的;二是约定的道德礼俗,经过长期的共同劳动,聚居在统一区域的人们会逐步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常具体表现为“礼”和“俗”;三是稳定的文化传统,每个社区都处在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都拥有稳定的道德礼俗,乡土中国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是必然的。
二、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嬗变历程
(一)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在20世纪初,早期关于乡土中国的纪录基本都是新闻资料式记录,零散地记录了一些风光地貌和民俗风情,影像趋于碎片化,不够系统。而后期涌现出的《养蚕》、《长江名胜》、《秋收》等影片,可视作乡土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这些影片比较详尽系统,或是介绍劳动生活,或是展示乡土民俗,或是介绍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这一时期优秀的乡土中国纪录片中,《民族万岁》和《西藏巡礼》这两部大型纪录片可谓这一时期乡土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集大成者。这两部影片感情细腻、影像朴实,每处都无不流露出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民俗的仰慕与尊重。在这两部影片中所展现出的,飘荡在雅鲁藏布江上的羊皮船、矗立在黄河两岸的大水车、燃烧在藏庙中的酥油灯、美丽的唐卡和壁画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价值。
(二)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乡土中国题材纪录片中最具有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组织拍摄完成的。这些作品集中反映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生活面貌以及少数民族鲜明独特的传统文化。在1956~1966年十年间,政府一共组织拍摄了16部记录少数民族的作品。《赫哲族的渔猎生活》、《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凉山彝族》等作品全面展示了各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劳动生活、建筑和服饰;《永宁纳西族的傣族农奴社会》、《苦聪人》、《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等作品则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各少数民族的婚葬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形态与等级观念。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纪录片的创作,选取的都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村寨和群体,采用实地体验、跟拍的手法,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和在不断改变着的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为当时政府制定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三)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这一时期,由于知识分子的自我人文精神觉醒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乡土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开始转型。从追求场面的完美精致与宏大的叙事规模逐渐转变为注重用纪实的镜头来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这一时期,关于乡土中国的纪录片,纪实美学成为主流,作品多以个人情感表达为主,着重从底层人物和个体人物身上挖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于1991年播出的纪录片《望长城》,彻底抛弃了形式空洞的场面拍摄,转而用“隐藏偷拍、实时抓拍,跟进抢拍”等拍摄手法,着力表现生活中的细节,用极度纪实的手法展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而90年代后期,更是涌现出了《龙脊》、《藏北人家》、《茅岩河船夫》等刻画底层人物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作品。这些作品个人风格突出,情感细腻,贴近生活又带着创作人独立的思考,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四)21世纪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推进,让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乡土文明”因其封闭滞后的特征陷入困境。这一时期关于乡土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更多的是以农民工群体或个体进行创作和思考,表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冲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父亲》、《阿拉民工》等。
与此同时,关于乡土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也在追求更多元化的美学风格,并逐步向商业化、市场化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无疑是《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出色的拍摄技巧、严密的叙事结构、真挚的情感表达外,最关键的还是这部作品极力彰显日渐消逝的传统乡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乡土文明引起了每个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三、结语
纵观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嬗变历程后不难发现,乡土文明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乡土中国视域下的纪录片创作必将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成军.乡土中国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流变[J].电视研究,2015(09):56-58.
[2] 张成军.乡土中国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 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5-12.
[4] 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6.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