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都市报发展的思考
——从《今日早报》停刊说起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都市报同质化媒介融合

邹 玮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对我国都市报发展的思考
——从《今日早报》停刊说起

邹 玮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2015年12月31日《今日早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正式宣布停刊。创刊于2000年10月8日的《今日早报》,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新锐都市报,作为浙江“最具成长性的报纸”,其复合阅读率增幅长期高居浙江报业市场榜首。《今日早报》的停刊,再次引发人们对都市报生存现状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都市报的发展历程并分析都市报目前发展的困境,从而探究我国都市报未来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都市报;同质化;媒介融合

一、我国都市报的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表示:“自1995年以来,都市报领我国传媒创新风气之先10年之久,但是,以2005年为分水岭,互联网逐步取代都市报成为新的传媒创新旗帜。”借用朱春阳教授的观点,笔者以2005年为分界点,将都市报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

(一)前期:1995年~2005年

1995年,我国第一份正式以“都市”命名的报纸《华西都市报》创刊。随后,河北的《燕赵都市报》、湖北的《楚天都市报》、陕西的《三秦都市报》等一系列以“都市”命名的报纸纷纷出现。在此过程中,一些隶属于报业集团旗下的子报也开始逐渐向都市报转型,如江西的《赣江大众报》在1997年更名为《江西都市报》。伴随着都市报数量的不断增加,都市报的阵营也开始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力也开始显现出来。

“都市报,是指市民定位、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的确,在都市报发展的前期,都市报明确把自己的受众读者定位在城市中的普通市民,他们纷纷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办市民化报纸”等口号;在都市报的运作上,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脱离了当时以邮局发行的方式,注重广告在报纸中的重要性。前期的都市报: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

(二)后期:2005年~至今

2005年,我国纸媒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同比下降22.9%,年轻读者流失严重,30岁以下读者下降27.8%,发行市场逐渐萎缩。都市报在经过高速发展的10年之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类报纸之间的恶性竞争、新媒体的出现等,这使得都市报开始不断适应和改变。开始从都市报的报纸内容、表现形式、发行范围、隶属关系等各个层面重新对都市报进行界定。

从都市报的内容上看,其不再满足于市井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新闻,而是开始侧重政治、经济等硬新闻的报道,都市报有向主流回归的趋势。例如,最早创刊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内容,从早期内容上的“市民化、生活化”,到发展过程中提出把报纸办成“高格调、高品位、高档次”的“减少社会新闻的报道量,加大经济、科技、教育新闻的力度”的内容。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由于受网络的冲击,在新的技术外部环境下,都市报的表现形式从单一变为多元。各都市报纷纷开设电子版,并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以及利用网络对读者市场进行定位。从发行范围上来看,由早期的城市是中心和首要的发行区域,到如今的区域性城市,面向更广泛的区域发行,如《华西都市报》创办之初旨在以成都和重庆等城市群为主要的发行区域,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提出了“大西部”的概念,试图将中国西部作为其发行的范围。从隶属关系上来看,最初的都市报是属于党报的“子报”,它是作为省级党报参与同晚报市场竞争的身份出现的。而伴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如今都市报的隶属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由报业集团合资创办;二是作为集团子报;三是由部分转企改制的报纸通过融资的形式发展而来。

二、我国都市报发展的困境

(一)都市报的同质化

龙和南先生曾说:“所谓报业同质化,是指在同一座城市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都市类报纸在办报风格,报道内容,市场定位等各方面都日渐趋同。”都市报的同质化已经成为都市报发展中人们共同面临的难题。当下,一个城市出现多份报纸,报纸内容大同小异、定位模糊,都市报同质化竞争越演越烈。

(二)新媒体的冲击

据艾瑞咨询2015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核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达2093.7亿元,同比增长36%。反观报刊广告市场,2015年报纸广告降幅在传统媒体中最大,达35.4%,广告资源量(广告占版面积)降幅达到37.9%。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都市报收入来源的发行量和广告遭遇滑铁卢,都市报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三、我国都市报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找准都市报的定位

面对越演越烈的都市报竞争,一份都市报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定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目标读者的定位,指的是确定都市报的目标受众,明确报纸究竟是要给谁看;二是对报纸广告的定位,指的就是报纸对于广告市场的定位,它主要是满足报纸的二次销售。都市报所发布的产品和信息都应该与读者群的兴趣相一致,因为只有广告诉求对象与读者重合度高,才能取得好的广告效益。

(二)做强都市报的品牌

1.打造不同的品牌理念。品牌理念,可以说是都市报品牌核心价值的综合体现。对于努力打造品牌理念的各个都市报来说,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也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品牌理念。品牌理念建构趋于成熟的南方报业集团在发展中提出的“媒体多品牌战略”,将旗下的报纸合理分工,使其具有各自独特的品牌理念。如“记录时代进程”的《南方周末》;“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及“新生活的领导者”的《城市画报》等。

2.内容上进行“范式革命”。报纸的内容,可以说是都市报品牌建设的基石。都市报之所以能够在报纸市场上异军突起,也就是因为它内容的独特性,如新闻策划、社会监督等。《中国记者》杂志主编陈国权在谈到都市报的未来时,就指出:现在更需要另一场内容的“范式革命”。否则,一百次的改版也无济于事。就目前都市报的现状来说,这场“范式革命”需要都市报在对报道内容选择的时候有针对性,需要都市报加深报道内容的挖掘力度并加大独创新闻报道的比例。

3.提升都市报的公信力。报纸的品牌离不开它自身的公信力,对于市场化生存的都市报而言更是如此。都市报可以通过提高业务人员的新闻素养,坚守新闻人员的职业道德,确保所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以及在报社内部建立和完善维护报纸公信力的一系列机制。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确保都市报利用公信力这一利器有效地巩固都市报的品牌。

(三)做大都市报的市场

1.抓好都市报的假日市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北京报业市场总体规模和结构考察”调查表明:报纸在假日传播效益更高。而在我国,假日天数约占全年365天的三分之一。而在众多的报纸中,尤其以应运于市场需求、服务于市民生活的都市报而言,孕育着无限商机,如《北京青年报》在五一期间做的一个名为“为北京人过节推荐100个过节计划”的专题策划,仅这一期就获得了超过580万的广告收入。

2.借鉴国外NIE工程。“NIE指的是美国各类报纸,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日报,把触角伸向学校,通过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创办辅助性刊物和印发相关资料,扩大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量,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使他们成为报纸的未来读者的做法和现象。”NIE工程已经成为欧美报纸的一种普遍做法,而国内报纸还没有意识到NIE项目的重要性,国内NIE联盟中仅有《厦门日报》、《双语周刊》、《重庆时报》、《东南快报》和《生活新报》五个成员。而面对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持续下降,年轻读者的流失,都显示出在我国大范围开展NIE工程的必要性。

(四)做好都市报的媒介融合

大量的实践证明,都市报想要在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顺应受众对新闻获取方式的转变,并作出相对应的调整。通过做好媒介融合,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以及达到广告客户的期望,合理利用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那么都市报如何做好媒介融合?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继续深入“报网互动”;第二步是开展“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第三部就是都市报完成全媒体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应红,吴礼晖.论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的嬗变[J].新闻知识,2011(9):11.

[2] 范东升.拯救报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24.

[3] 朱夏炎.死的是纸,活的是报[J].中国传媒科技,2007(7):21.

[4] 王君超.报纸的未来[J].新闻记者,2009(8):51.

[5] 李楠.报纸不死,内容为王[J].中国传媒科技,2008(2):21.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40-02

作者简介:邹玮(1990—),女,湖南张家界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都市报同质化媒介融合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浅析产品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