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今天的社会方言

2016-03-02杨金蕾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融合发展

杨金蕾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浅谈今天的社会方言

杨金蕾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语言学中,社会方言是指在某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次文化群中被使用的语言。在此意义上,它区别于个人方言,即个人使用的具有特殊形式的语言。社会方言也不同于地域方言,即特定地区使用的特殊形式的语言。而地域方言通常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所以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常常同时被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标准意大利语相对于托斯卡纳语来说是一种地域方言。但作为意大利民族的语言,它也是社会方言,因为它被作为通用语在全国的广播、新闻媒体和上流社会中被使用。

关键词:社会方言;社会;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在性别、年龄、职业、性格、阶层、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文化素养、思想品德、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在社会中不同的小群体、小团体,这些小群体、小团体在各自的区域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用语。这种语言就被称为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标准的解释为: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在语言学中,社会方言指的是在某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次文化群中被使用的语言。

一、社会方言的现象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具有阶级性。贵族阶级和平民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因此,语言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平民语言朴实化、通俗化、普遍化,有的甚至是肤浅的、粗糙的、下流的,贵族语言趋向于辞藻优美,语言华丽,温文尔雅,独立、崇高、清俊,是骄傲、脱俗和风流。这明显与两个阶层的受教育水平、所处文化环境、文化素养有关。

平民中不同职业之间语言现象也是不同的。士农工商这四种分类是比较基本的,各个语言不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商人重利,自古以来便有铜臭味之说,即便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商人也句句不离“利”字,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孙富,便是一个十足的奸商。[1]

当今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也能从人们使用的语言中辨别出来。

河南师范大学潘彦彩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次他从广州乘车回来,和邻座的几个人闲聊,就这样一言一语的聊着,后来有一位乘客突然问他,“你是老师吧!”当时他觉得很吃惊,因为他从没有表露过自己的职业。他既没否定也没肯定,不动声色地说:“像吗?你怎么知道?”那个人的回答是“你说话像老师的样子。”[2]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社会方言的存在。所以,人们往往能够从一个人的只言片语中辨别出一个人的职业、身份、地位。

正如杂志、报纸、新闻会分出不同的栏目、专栏,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军事等等不同的栏目,它们的术语也是各有千秋。外行的人看专业术语是难以理解的。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术语,这些术语是他们的共同用语,在彼此的活动圈内,形成了各自的社会方言。

二、社会方言的融合

《窈窕淑女》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歌舞片。该影片讲述下层卖花女被语言学教授改造成优雅贵妇的故事。

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眉清目秀、聪慧乖巧,但出身贫寒,她每天都会去街头叫卖鲜花。一天,伊莉莎她那粗俗的口音和甜美的声色引起了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教授夸口,只要经过他的训练,伊莉莎就能够说出纯正流利的英语,成为出没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教授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开始教起,对伊莉莎进行了两个月的严格训练,六个月后,希金斯带伊莉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她谈笑从容、举止优雅,高贵的举止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青睐。[3]

这个事例表明社会语言并不是只能让某一个团体学习,不同的社会语言也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不同的团体之间通过不断地相互接触,彼此用来交流的语言也为人熟知,渐渐地在交流时也能运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交流,逐步融为一体。

如同我们熟知的地方方言,经历过千百年的传承之后,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例如,“甭跟我耍哩格儿楞”、“你怎么掰不开镊子了”、“满肚子的幺蛾子”这些北京方言,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方言的意思?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书面语言近于口语,就形成了普通话,从此,确立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政府于1956年大力推广普通话。之后,各地的地方方言逐渐消失,或与普通话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步推进城市化,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民变成了市民或农民工,不仅是身份的转变,其语言习惯也需相应转变,如对城市主体语言的学习与适应、词汇系统的更新、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聊天习惯的变化等等。[4]渐渐地,农村的社会方言与城市市民的社会方言相融合,出现了普通话与家乡话并存的局面。

三、社会方言的丰富

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更多的新词汇、新句子出现在众人眼前。语言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在发展中不断有新的词汇加盟,社会方言也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实行市场促进就业,政府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原则。随着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例如,最新鲜的职业:网络课件设计、服装陈列师、牵犬师、拇指创作手、新娘助理、点菜师、菜品造型、积木堆砌、时尚买手、侍酒师、会展设计、配饰师、验房师、分手代理、私人理财、职业道歉、职业游戏玩家、临时代驾、职业砍价、各种网络原创制作等。

新兴职业的出现必然会出现新的社会方言。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不断有新的网络用语在人们耳边响起,如2015年的流行网络用语“Duang”、“小鲜肉”、“绿茶婊”、“主要看气质”、“然并卵”、“狗带”等等,这类语言是流行于网络的社会方言。如果说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加速了新词汇的发展,那么网络交互的隐蔽性就是滋生新类词汇的胚芽。一类人有标新立异的心理,试图在网络虚拟世界展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另一类人,则是出于保护自己隐私,即兴发明了一种作为相互之间身份辨别的符号。例如,同学之间聊天用的符号、简介用语。另外,还有一类人则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出于简单便捷的目的而使用这些新词汇。[5]

无论是怎样的原因,这些网络流行用语产生了,并反复运用到人们日常的网络生活中。

近些年来,社会中不断出现的热门事件也被人们化为热门词语,如“你幸福吗”一词是源于这样一个事件——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幸福”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

类似的新词还有“异地高考”、“高速免费”、“南海争端”、“PH2.5”等等,还有2012年出现的“高富帅”、“白富美”、“小清新”以及2013年出现的“屌丝”、“土豪”、“小伙伴”之类的新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新技术引发的新词。这些新词先是成为部分群体的社会方言,继而扩散开来,流行于整个社会。

不管我们学习哪种语言,都不可忽视社会方言。世界是联系的,人和周围世界总是处在各种联系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学习彼此的社会方言,便于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理解。[6]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是个多元化的社会,高举旗帜“固守传统”,显而易见是不合情理、不合主流的。社会方言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人要不断丰富社会方言,融入大的社会集体。当然,语言有高雅、粗俗之分,社会方言也如此。若担心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能强行取缔,而是引导社会方言向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社会方言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13-01

猜你喜欢

社会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