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再现的女大学生形象对其求职的影响
2016-03-02代智林
代智林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媒体再现的女大学生形象对其求职的影响
代智林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摘 要:当前部分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存在偏差,有意塑造了女大学生的受难者形象。又因刻板印象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价值功能和使社会行为正当化功能造成影响等,所以,媒体塑造的女大学生受难者形象会对女大学生的求职造成影响。
关键词: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媒体形象再现;受难形象
一、女大学生受难叙事分类
本文收集了百度网2015年12月4日~2016年1月4日这一个月内有关女大学生受难形象的新闻报道。经过逐条分析,剔除了重复性内容之后,共获取了样本报道28条。在这28条女大学生报道中,受难叙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犯罪行为中的弱者。这类新闻题材的新闻报道共计13篇,占女大学生受难叙述报道的46.43%。主要体现为,女大学生被“网络代理”诈骗、被杀害、被强奸等。
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选择自杀。这类报道共3篇,占样本报道的10.71%。这类报道主要突出女大学生心理脆弱,不能承受压力。
第三,在情感上遭受欺骗。这类报道集中表现女大学生单纯,容易被社会人士欺骗感情。
第四,身患疾病。主要是指女大学生在身体上受到病痛的折磨。这类报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会在文中重点提及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救助和“爱护”。
从以上的抽样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受难叙事时,重点突出了女大学生作为犯罪行为中的弱者形象。
二、媒介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再现会使受众产生刻板印象
对女大学生群体不熟悉的受众,对女大学生形象的感知往往来自媒体的新闻报道。女大学生由于其女性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在新闻报道中被视作是差异人群。媒体对差异人群的再现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选择的同时,再现不可避免地将一些东西排除了出去,而将另外一些东西纳入了进来。[1]而这些“被纳入的东西”是媒体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的目的,主观加入的。媒体在对女大学生形象进行再现时,剔除了女大学生果敢机智,积极生活的这一方面,而刻意突出女大学生的受难形象、女大学生与性的关系等方面。
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把其作为客观环境来看待。[2]所以受众会误把媒介对女大学生受难形象的再现视为是女大学生真实社会中的形象。
媒介在再现女大学生形象时存在选择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所以,会使受众对女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不完整且偏颇。典型例子就是由媒介再现所造成的认为女大学生就是受难者的刻板印象。
三、“受难者”刻板印象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社会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一种与其代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固定形象。[3]在本文中指的就是,人们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对女大学生持有单一性的看法,认为女大学生都是“受难者”,都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的。
同时刻板印象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功能,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受难者”刻板印象是否会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本文进行了调查。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分析了刻板印象下“受难者”女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时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用人单位对“受难者”形象的女大学生求职者的态度等信息。问卷共发放了100份,回收78份。
(一)影响女大学生求职观
受众会对女大学生产生刻板印象。这里的受众,也包括了女大学生群体本身。且这部分受众与“女大学生是‘受难者’”的新闻议题的接近性更高、影响程度更深,更容易受到媒体再现形象的影响。
于是特意将被调查者设定为受难的女大学生形象。设置了“如果我是一个在身体或是情感上遭受过或正在遭受伤害的女大学生,应聘时,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自信”等问题。
对“怀疑自己,感到不自信”表示了同意的被调查者为49人,占总人数的62.82%,其中表示“完全同意”的人数占同意总人数的24.49%。这表示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受难的女大学生时,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前文中提到过,女大学生会因为“拟态环境”的存在,而误认为自己容易受到伤害,属于“受难女大学生”群体。
这类刻板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女大学生在媒介的影响下将自己所在的群体简单化归属到“受难女大学生群体”中。然后将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社会主流群体作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产生了不自信感。这会影响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利于女大学生自信地参与求职。
(二)“受难者”刻板印象加剧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
用人单位也会受到媒体对女大学生偏差性报道的影响,在心目中强化失衡的、单一的女大学生形象。[4]在媒体整日受难叙事的“轰炸”下,将女大学生简单地与“受难者”挂钩。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时,设置了“我认为受难女大学生在工作中容易遇到困难,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因为她们在身体和精神上相对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不雇佣她们很正常”等问题。调查用人单位在面对“受难女大学生”求职者时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62.82%的被调查者同意“受难女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七成的人认为“不雇佣她们不正常”。由此可以推断,这部分被调查者的态度应该是:如果我作为用人单位,不应该因为她们的受难者身份而不雇佣她们。这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选择。但是人们在认为应该雇佣受难女大学生的同时,却不认为不雇佣“受难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应该受到指责。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因为不雇佣“受难女大学生”而遭到指责,会感到困惑。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大众虽然在普遍意义上赞同,不能对“受难女大学生”存在歧视,却也觉得若做出了歧视的行为,也是值得原谅的,不应该被指责。这体现了刻板印象使社会行为正当化的功能。
综上,可以发现,媒体塑造的女大学生“受难者”刻板印象有使得社会行为正当化的功能,会加剧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不利于女大学生参与求职就业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2):2-1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7.
[3] 许向东.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42-45.
[4] 李明文.女大学生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J].当代传播,2013(4):105-10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