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研究
2016-03-02张文轩冷桂玉杨超云
张文轩 冷桂玉 杨超云
(贵州民族大学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研究
张文轩 冷桂玉 杨超云
(贵州民族大学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少数族群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在文化与发展的碰撞中,诞生了这一群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少数族群在社会构建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如何在电视媒体中塑造少数族群的形象成为必要而有意义的重要论题。作为主流文化的媒体与作为文化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但此领域的研究却一度成为学科交叉点上的空缺区域。
关键词:电视媒体;少数族群;形象;塑造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贵州民族大学校级课题“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编号:15XBS026
冷桂玉(1996—),女,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杨超云(1994—),女,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一、少数族群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
(一)少数族群的界定
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多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一书称之为“亚文化群体”。什么是少数族群?在一个多族群国家中,一个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处于少数,并且常常在政治上不处于主体统治的族群即为少数族群。
少数族群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随着肤色、语言、信仰、经济、政治、理念等的不同,在文化与发展的碰撞中,诞生了这一群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
(二)少数族群与社会关系
从族群语言中研究,少数族群语言的改变往往反映出族群内部、族群与族群之间认同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少数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交流方式、形态上了解其社会关系,呈多层次网状发展形态。少数族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肤色、信仰、宗教、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等不同的因素,与主流族群发生了文化的碰撞以及生存的摩擦。
首先,族群形象对于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主义是少数族群在自我塑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并且族群形象在文化的自我表述和对他者的表述中,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交流的关键性手段和形式。而文化的展现,是族群形象的展现。因此,少数族群形象的展现,是文化展现的一种方式。形象的传播让少数族群以主流社会文化的碰撞、融合为介质。
其次,媒体对少数族群的形象塑造存在主观偏差,从而使大众看到的少数族群只是媒体带给受众的二次获取的加工形象。对于少数族群,大众缺乏直观真实地感受少数族群形象的途径和机会。受众对少数族群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一些灾难性、特殊性和趣味性报道的表面。而少数族群利用媒体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的频率低下,但太多的曝光也会成为少数族群的负担。如何拿捏这个平衡杆,也是文明需要考虑的问题。塑造族群的形象需要通过塑造自身形象,多元立体地展现自己,从而达到主流社会的一致认同。
再次,族群建构与国家建构之间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互动关系。由于少数族群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尊重和接纳少数族群。作用是相互的,反之,少数族群也应该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方式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发展形势的。
二、当前媒介生态景况下电视媒体对少数族群形象塑造的意义
在当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介行业对于广大的受众并不是一视同仁,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即强势群体或精英群体,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即少数族群。在这种社会现状和行业现状下,我们需要思考媒介同道德的关系。在媒体的报道中,不能只对精英群体或话语权较重的一方做出大篇幅的报道,对于社会话语权较小的弱势群体也应该平等对待,不能产生族群歧视。
媒体生态的发展,是由一个带有主观性和阶级性的媒体意识朝着客观公平、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变。媒体对一个群体的形象塑造不再受意识形态和媒体人的主观臆想所牵制。媒体生态的发展是在少数族群的利益得到关注、话语权得到增强,并有属于自己的少数族群媒体的基础之上,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体,都成为少数族群的发声筒。所以,媒体的生态发展起到推动少数族群的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电视媒体有属于自己的媒体定位和受众定位。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迎合受众市场,为了赢得更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和兴趣,提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会在报道中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主观思想,潜意识地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电视媒体对少数族群的形象宣传和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族群形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呈现状况
(一)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缺失
从电视出现的早期到20世纪90年代,拉美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国土著人以及另外一些少数族群的形象相当缺乏,只占那一时期所有黄金时段节目中角色的3%~5%。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1999年~2000年和2000年~2001年电视剧集中播出期里,拉美裔美国人的角色比例从3%下降到2%,而且许多角色都是第二等或第三等的。[1]研究也注意到,拉美裔美国人的实际数量比例是他们在电视中的数量比例的6倍(Children Now,2001)。而且,其扮演的角色仍大多集中于刑事司法领域,他们要么是警官,要么是罪犯(Mastro&Greenber,2000)。
再来谈谈亚裔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电视上几乎没有亚洲人存在,这似乎与电影中流行的“黄祸”(Yellowperil)观念有关(Fung,1994;Mok,1998)。[2]当时的推断是,亚洲人构成了西方文明和美国经济稳定的威胁。电视观众不经意间就可看到一个中国人被刻画为一个顺从的劳工,或一个日本人被刻画为一个残忍的士兵(Mok,1998)。这样一来,亚洲人经常被描绘成诡诈的和神秘的形象。持续时间不长的连续剧《弗拉什·戈登》(Flash Cordon,1953~1954)就是一个例子,它主要描述的是一个白人主角与堕落的亚洲坏人做斗争以拯救世界的惊险故事。[3]
可以说,电视媒体在对少数族群进行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立体的塑造。其角色的塑造上,存在着大量的偏差。并且对于少数族群这类人群的报道面窄,同时内容十分缺乏。
(二)电视媒体对少数族群形象宣传的倾向
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并称为六大媒体。
电视媒体对少数族群的报道存在很大的偏差和漏洞。在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的形象主要是以灾难性的,或者是弱势的形象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目前出现在荧幕上的同性题材,广播电视局是不允许这类“影响”小孩子思想教育的题材出现的。而最近,这类题材在网络上作为微电影、网络剧大量浮现在受众面前。以《暹罗之恋》为例,该片勾勒了多层面的家庭与友情的相处生活场景,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由Pchy(维特维斯特·海伦亚沃恩库)饰演的Mew和马里奥·毛瑞尔饰演的Tong之间纯美的爱情故事。这个算是比较委婉的同人电影。
最近比较火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被下架了,其中也蕴含了同人元素以及一些段子。表现少数族群的一些影视作品通常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即便他们的形象在影视作品的塑造当中以大众较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展现了一个好的形象,但主流思想对其还是持否定态度。例如,同性恋作为少数族群中的一部分,仍难以被主流社会所接受。
电影《赛德克·巴莱》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台湾地区原住民反抗日本人奴化统治的“雾社事件”。反思“雾社事件”,其根源在于日本人的奴化统治政策、现代文明理念与山地原住民传统族群、社会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赛德克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维护少数族群的合法权利、保障少数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维持其独特的族群认同和族群文化,又要少数族群主动创新自身文化体系以适应族群存续发展的需要。[4]
四、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策略
(一)增强少数族群对电视媒体的接近权和使用权
少数族群应该有代表为自身利益发声的少数族群媒体。如果少数族群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族群关系的解释权。如果少数族群有属于自己的少数族群媒体,就可以更好地使自己本族群的文化和思想得以保持。在大众传媒已经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的当下,少数族群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思想,正在逐步走向消失。所以,少数族群拥有属于自己的媒体很有必要。此外,少数族群在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应该不断地提高族群自身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这就需要增强少数族群对电视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
(二)通过电视媒体将少数族群本土化融入主流社会
少数族群媒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采取本土化的手段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通过少数族群媒体宣传族群的文化,使之得到保护,不会在主流的价值观中消失。族群存在的多样性意味着我们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也应该抱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并尊重少数族群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然而很多少数族群不被社会所关注,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也谈不上保护。因此,少数族群媒体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和少数族群的理解和沟通。少数族群有属于自己的族群认同,通过大众传媒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民族学校教育等渠道,增强族群认同感,达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族群文化的目的。
(三)加大对少数族群的关注
首先是电视媒体从受众定位来分析。不同的电视节目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自然不同,电视媒体如果将节目受众定位于一个特定群体,并且节目内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电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就能聚集趋于稳固的受众。如果人们想要了解这一受众群体,关注此类电视媒体即可知一二。
其次是电视媒体需要给人们一个关注少数族群宣传的理由。即回答观众“我为什么要去关注少数族群?关注他们,我能得到什么?”节目要给受众带去实际的利益,或者是在思想上让受众收获节目想要对受众传达的理念。节目播出时间应在某一特定时间里最大化获取受众的关注,如,在中午十二点或晚上八、九点。
再次是运用少数族群的特殊形象吸引受众。每个少数族群都会含有对这个群体的信仰或文化认同感,电视媒体应从中找出能展现这个族群特征的物质或精神,然后再通过电视媒体平台呈现给人们。从电视媒体收视率来分析,对少数族群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在收视率较高的节目播放少数族群的相关信息。
(四)填补电视中少数族群形象的空缺
电视媒体应通过媒体传播方式,增加受众对少数族群的关注,大力宣传人们对少数族群的地方经济建设、优秀文化保护和发展。媒体不应一味地宣传少数族群的落后和负面新闻,应客观公正地将少数族群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样不仅能让人们对这一群体形象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也会让少数族群成员将本族群和其他族群区别开来,让他们对本族群进一步产生认同感。电视媒体还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少数族群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上,激发其去建设和发展本族群文化的积极性。
五、结语
少数族群在社会构建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视对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如何在电视媒体中塑造少数族群的形象成为必要而有意义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电视中的少数族群形象却呈现出缺失的状况,我们应该通过增强少数族群对电视媒体的接近权和使用权,通过电视媒体将少数族群本土化融入主流社会,填补电视中少数族群形象的空缺等一系列策略来塑造少数族群的形象,不断提升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及主流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报告称拉美裔美国人在英语影视作品中“黯然失色”[DB/ 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21/ c_1111251974.htm,2014-06-21.
[2] 邵怡.美国亚裔刻板印象:黄祸论到模范族裔[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25-30.
[3] 陈澄.亚裔美国人公众形象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张圆,喻涛.从电影《赛德克·巴莱》看少数族群权利的维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3(4):24-27.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21-02
作者简介:张文轩(1992—),女,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