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16-03-02张亚林赵艳华
狄 晶 张亚林 高 隽 赵艳华
(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医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狄晶张亚林高隽赵艳华
(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中医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坐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加强中医学子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坚持传统文化特色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
中医院校;传统文化;医学生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教育的基础
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秉承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一的实用精神,重德尚义、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
从中医教育及中医的来源来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学好中医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中医文化促进医德的形成。
二、中医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作为对中医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四大经典”和医古文课程,其课时数则一再减少,甚至有的院校已变为选修课。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永远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让中医学繁荣昌盛。
三、中医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政府应加大对中医教育的投资,鼓励中医发展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使其昌盛而不是衰败,政府应该首先担起重责,提出一些保护中医的政策,加大对中医教育、中医药科研及产业的投资,让中医走出国门,孔子学院已经在很多国家设立,它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医的宝贵,在国外,针灸医院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学,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美好前景。
2.中医院校改革教学机制,优化专业主干
中医院校应将办好中医类专业放在突出位置,应突出中医院校的自身特色,遵循中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教学机制。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更好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打好文化基础。
在进入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医科学性的专门教育,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讲述中医学的特色,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提高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以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的学习为出发点,进一步学习《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然后进入《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由浅入深,逐步进入中医学的殿堂,将文学作品中的医林人物故事、汉字蕴孕藏的医道哲理、诗词中隐现的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学习中医的兴趣。
3.中医院校的学生应弘扬儒医文化,彻悟国医精髓
中医院校的学生应当首先具备“文化”,然后再努力成为治病救人的“良医”。所以这些高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后就要熟读《素问》《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儒医文化,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医学子可在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站中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也可以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等相关的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让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掌握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传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努力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明礼修身,热情待人,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自己的爱心、孝心、诚心等,由内而外地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将我国的中医文化传承下去。
[1]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8(2):25.
[2]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