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

2016-03-02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第二中学崔海波

学苑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补充性古诗意境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第二中学 崔海波

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第二中学 崔海波

诗歌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中有感而发,同时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思想情感,然而古诗特定的结构形式却又使学生难以深入体会这种意境。怎样引导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呢?笔者巧妙采取多种形式的想象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情境性想象 补充性想象构图性想象 发散性想象 典故性想象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古诗,古诗有别于其他文体,它具有时代性、概括性、跳跃性和含蓄性。要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的境界,就必须根据古诗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诱发学生展开想象。

一、让学生在情境性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是作者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心理状态的反映,体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充满了对生活的态度,对时代的情感。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导入时,我让学生试想象一下,一个人从早到晚在外劳动,晚上回来的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沾湿了,该是什么样的感受与心情……然后投影出示本诗诗句,让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所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在南山脚下的豆地里杂草长得很茂盛……于是诗人一起床就到南山下锄草,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中,衣服都被草木上的露水打湿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带月荷锄归耕图”,学生从想象中感同身受到作者并没有劳动的艰辛,反而非常快乐。为什么有这样的快乐呢?我再让学生朗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联系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想象他的“愿”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是想多收些豆子,若从作者的处境和心情揣测,那么他的愿望就是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通过这样一系列想象,真正让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思想共鸣。

二、让学生在补充性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语言精辟,有很大的跳跃性,必须通过想象充实内容,才能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全诗只有四句,却描述了八月十五中秋普天之下都在望月怀人的阔大场景。而前两句写月景,却不带一个“月”字,所以要理解诗的意境就必须通过补充性想象。如首句写月色只用两个字——“地白”。那么“地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地白”?启发学生想象——是因为月明而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二句中的“桂花”,学生想象可能是月中的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第三、四句,诗人望着明月,推己及人,想象普天下人一定都和自己一样望月怀人,从而巧妙地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而且把自己的“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

三、让学生在构图性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言辞精练,含义深刻,有时一首诗便是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甚至是多幅画。我想学生对画面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也就感受出来了。

如杜甫的《春望》,在诗中,作者描写了三幅图画:一幅是“国破图”,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长安城到处是一片狼籍,草木丛生;一幅是“触景生情图”: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忍不住悲怆溅泪;看到鸟儿在树上不断地鸣叫,那鸟鸣声让诗人魂悸心惊;还有一幅是“焦虑忧思形象图”,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而频频搔首。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头脑中一一勾画出这些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用素描将一幅幅画下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切身地感受到诗人感时恨别的感情。

四、让学生在发散性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语言概括性强,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需要通过学生发散性的想象,才能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起一经”“四周星”“山河破碎”“身世沉浮”“惶恐”“零丁”“汗青”等词义概括性都较大。“起一经”,包括了诗人进入仕途的整个过程;“四周星”,包含了诗人起兵抗元频繁不断战斗的四年;“山河破碎”,涵盖了南宋局势危殆的整个情形;“身世沉浮”,囊括了诗人一生沉浮;“惶恐”与“零丁”都是“一语三关”,既指地点,又指与这两个地点相关的事件,还指自己的心情;“汗青”,用的是喻义。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作发散性想象,即对原有的内容通过想象的作用扩大和展开,从而有助于理解诗意,尤其是蕴含其间的宁死不屈,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一生的战斗豪情和至死不变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有强烈熏陶感染的作用。

五、让学生在典故性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尤其是用典的频率较高。而诗人的用典主要是借历史事件来委婉地表达情感。

如《泊秦淮》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诗人在轻轻的暮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沉寂沙滩的情境之中,将船停泊在靠近河边的酒家。作者渲染这悲凉气氛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难以明白。而第三句直叙“商人不知亡国恨”,让学生难以捉摸,为什么这么叙说呢?第四句给予了答案——“隔江犹唱《后庭花》”。至此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后庭花》与亡国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了解《后庭花》典故后,我让学生想象“酒家”中是什么样情景,学生便明白了,原来晚唐统治者们当时“犹”像250年前南朝君主那样竟然在唐王朝面临严重危机时,仍在酒店里面纵情声色,过着荒淫的生活。这样学生对诗的意境也理解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之心也触摸到了。

总之,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古诗的内涵,诱发学生进行想象,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诗意,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

猜你喜欢

补充性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论刑法上的谦抑主义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机制与风险:补充性货币如何提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
国际刑事法院案件可受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