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研究品德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2016-03-02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张文琪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张文琪
在行动中研究品德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小学 张文琪
学习共同体 行动策略 研究方式
“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深受一线老师喜欢的教学研究方式。我们以团队的力量共同前进,研究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策略。
一、同课异构——打开多元思维,探究不同策略
“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碰撞和升华,提升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素质。
1.突出一个“研”。
寻常的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是听课评课,参与教师容易呈现出“大致听取,被动接受,疏于思考”心理共性,深度钻研和思想碰撞是不够的。因此,在共同体内,我们更愿意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
“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同内容,以及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是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课堂教学。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教学中教有所获。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在一次次课堂实践和探讨磨合中,我们寻找着哪一种设计更有效,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直接面对的学生,哪一种设计更符合教师本人的风格。“同课异构”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一种优质的研究方式,使共同体内的研究氛围更生动了。
2.彰显一个“人”。
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不同教师对理想课程的一种追求。如果把上研讨课比作是“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询问,那么“同课异构”便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进行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选择、个性化设计,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
3.体现一个“效”。
尽管不同的教师对“同课”进行着“异构”,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成长。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可能性作出判断,探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创意和智慧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同课异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适合教师的,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通过一次次异构,一次次比较,成员们总结出方法,提升出策略,迁移到日常教学中,真正为常态课堂服务。
二、课堂观察——关注学生活动,改善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学习的改善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课堂观察是共同体老师对研究行为的一种尝试,有时是一个老师上课,其他成员观察;有时是上课老师对着课堂录像自己观察自己。通过这种尝试,老师们从习惯于研究教学设计中走出来,学着从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
1.观察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是判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主要标准。参与度又分为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参与广度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全体参与,参与深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度。
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或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可以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能力。
2.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共同体老师们观察了课堂中教师是否对每个学生都能关注,对不同学生关注的程度是否一样,对什么样的学生关注得更多一些。大家还观察了课堂中教师是否对每个小组都能关注,对不同小组关注的程度是否一样,对哪些小组关注得更多一些。
通过对教师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由于习惯不同,有的会对自己左边的学生更关注些,有的会对自己右边的学生更关注些,有的对前排的学生更关注些,有的对中间的学生更关注些……大多情况下,教师会对那些离自己近的小组或是特别活跃的、站位方便的学生更关注,并不能做到给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完全均等的机会。观察到这些细节,我们知道了教师要有意提醒自己纠正原有的教学习惯,要力求公平地给予每个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