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转型背景下的美术鉴赏课探究

2016-03-02郭新元

现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术思维文化

■郭新元 宋 薇



视觉文化转型背景下的美术鉴赏课探究

■郭新元宋薇

一、现象: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

(一)信息过载对视觉识读能力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给人带来最大的难题是信息过载所带来的“信道危机”,那些通过网络传播的视觉信息良莠杂陈,如何搜索、阅读、辨别视觉信息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这对学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进行视觉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责任。视觉素养主要包括对现实世界中图像进行解码、分析和理解的视觉识读能力以及通过图像传达意义与价值的视觉表达与交流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迁移至学习、工作、生活及人格中的能力。这与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有精神上的契合。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而学校美术教育并非是要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视觉艺术思维习惯,生成对图像世界的“检索”本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并且具备一定的视觉表达能力。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表达有多重方式,不仅限于架上绘画,照片、视频都是表达方式,创意无处不在。

(二)流行视觉图像对经典艺术的挑战

后现代艺术的兴起消弭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当今,视觉文化不仅包含传统的精致高雅艺术,更多的是影视、广告、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大量流行视觉影像,时刻都有各种吸引眼球的视觉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神经。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们阅读经典书籍的数量少了,但是其摄入的信息量并不少,如果不以其感兴趣的方式导入经典,其思维空间就会被流行文化所占据。

(三)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

17世纪前,中国书画有自成体系的审美观念,外来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充满神秘异国情调的猎奇时尚,无法动摇本民族审美文化习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封建落后,继而奋起改革,五四美术革命以西方的“写生、写实”改造中国画,从此西方的审美观念被当作“现代的、先进的”。因此,所谓“视觉的”就不仅是一个关于形象识读的问题,更是文化意识形态问题,即人们用何种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去识读、理解一个“形象”。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中外学者对齐白石的评价。高居翰作为海外对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资深元老,认为齐白石画虾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自己的成功,增加了作品的数量,却没有升华作品的质量,其作品在寓意和文学性上都缺乏深度。国内学者郎绍君却给予齐白石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作品是由民间的俗到文人的雅。由此可见,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视觉经验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是不同的。简单地说,视觉经验是被建构的。在这种情境下,美术教育在建立本民族“文化自觉”方面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视觉文化时代来临,我们的文化逐渐由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转变。不同的文化形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随着文化的变迁,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语境:从“讲故事”到“看”——语言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变

麦克卢汉根据人类文化史上传播手段的不同,将文化划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人类思维方式各有其独特特点。本雅明在其写于1936年的一篇文章《讲故事的人》中提到,讲故事乃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的交流经验的方式,依赖于人与人面对面说——听的言语行为,是一种在场的面对面的主体间直接交流,声音以独特的方式建构了人的感知和经验。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文字代替了面对面的主体间直接言语交往,形成了一种新的不在场的交流形式的出现,即主体与印刷媒介符号的交流。而视觉文化是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形态。读写文化和口传文化,都是一种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二者遵循的都是语言叙事规则。语言作为一种线性的、具有稳定结构的符号,带有明显的理性建构原则。视觉文化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印刷媒介鼓励人的直线思维与逻辑思维,而电子媒介是非线性的、直觉性的,是靠类比的方式来分析,而不是靠因果序列的方式进行推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类似于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讲故事”模式,利用语言以最清晰明确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偏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虽然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语言叙事原则,图像或者影像只是在语言为中心的叙事中,为了增加教学趣味而以图解语言的形式出现。例如:鉴赏一幅油画,陈述其时代背景、所属风格流派、技法、色彩、作者生平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注重描述和下定义,深挖背后的意义内涵。学生习惯了接受固定的知识,也没有质疑的空间,我们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感受力。我们的教学模式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路径:用视觉的思维方式来上课

张楚廷教授在其《课程与教学论》中说,“知识是信息,信息不一定具有知识形态”,“信息结构的意义不亚于信息本身”,知识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传达,传递知识的方式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传递知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接受程度。在口传文化阶段,有声言语是人们最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印刷文化时期,纸媒成为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人们通过印刷物获取信息;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影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息载体。根据麦克卢汉的思想,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对信息的传播,而是媒介自身。新的媒介技术会产生新的感觉、新的体验和新的思维方式。例如印刷媒介鼓励人的直线思维与逻辑思维,而电子媒介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直觉性的,是靠类比的方式来分析,而不是靠因果序列的方式进行推理。

视觉文化的转型,迫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调整美术教育策略,以视觉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将比较的方法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是应对视觉文化转型的实践策略。比较是“视觉的”特点,使用比较教学法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比较分析,学生能够马上找出比较作品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用“差异”导向主题。尤其是通过中国和西方美术的比较,让学生建立本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正如提出“文化自觉意识”的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视觉文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必然与民族文化的视觉传统与视觉符号发生联系。在美术鉴赏课中以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方法,用视觉直观的方式,阐释中西方美术形象及其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美术教育塑造本民族文化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人们自觉地将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置于优先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对建立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济南外国语学校;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31)

猜你喜欢

美术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