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性语言学习音乐元素
2016-03-02吴彩娟
■吴彩娟
运用情境性语言学习音乐元素
■吴彩娟
学习音乐不偏离音乐本体,就得紧扣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就是最基本的音乐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是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它们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曲式、和声、调式等形式要素。
一、情境性语言
笔者所探索的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引领幼儿学习音乐元素,一般是单独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极少辅以手偶、图画等直观手段,运用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语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忆表象联想未知的记忆表象,描述能凸显音乐元素的生活、童话、游戏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并能入境生情,在审美体验中轻轻松松地解决音乐学习中的问题。
二、语言学习音乐元素教学的探索
(一)学习音的高低
极易混淆的概念——音高与音强。从物理术语方面解释,音的高低指的是物体振动频率的快慢,音的强弱指的是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由于口语习俗的影响,音高与音低概念往往会跟响响的声音与轻轻的声音混淆起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常常表述糊涂、含混不清。响响的声音与轻轻的声音属于音强元素,高高的声音与低低的声音属于音高元素。幼儿期对音高的学习通过正确恰当的引导,可以达到分辨出音乐中明显的高低音区、建立声音的高低概念、使用高低的声音扮演不同角色等目标。
音乐源于生活。虽然音乐形象是不确定的、多解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基本属性一致的音乐形象是可以归为同一类事物的,音乐中明显的高低音区可以从幼儿的可知经验中找到相对应的一类形象。我们引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小兔乖乖》故事,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形象特点是幼儿的已知经验;我们再加上与学习音乐相适宜的情境描述,这是幼儿的未知经验;幼儿身临其境、入境生情,就能将已知加未知合为可知经验,解决学习问题。
老师出示分别贴着兔妈妈和老狼标识的两根琴槌,“兔妈妈到家门口唱起了敲门的歌……老狼到门前也唱歌……”分别用琴槌演奏钢片琴的高音区和低音区。提问引导听辨,得出结论:兔妈妈的歌声是高高的尖尖的,老狼的歌声是低低的粗粗的;兔妈妈的歌声高,老狼的歌声低,所以老狼不能假冒兔妈妈。
案例情境中形象化的解释与类比,使得孩子们移情入境,将自己化为相应角色,注意力集中于音的高低因素上,淡化了音的强弱等因素的干扰。这样对音的高低的感受、体验与表现这个看似模糊混沌的问题就浅出明朗起来。而且“尖尖的”与“高高的”固定对应,“粗粗的”与“低低的”固定对应,还增强了语言的儿童化特点,这里涉及的音色特征有助于对音高的学习。
(二)感受音的长短
幼儿对于表现两拍的长音往往控制不住时值。在为童谣《雪花》伴奏时,要求一小节演奏一次钢片琴,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一朵雪花飘舞过来,又一朵雪花飘舞过来……”动作设计右手先轻拍左手再翻掌摊开,表示雪花飘舞,达到两拍时值,然后教学语言过渡到“一二一二”的口令,最后保持手的动作加进童谣念读,就产生了美妙的二声部和声效果。
休止符也有时值。在要求幼儿表现三拍长休止时,我们用语言描述了这样的情境:春天的草地真美呀,一群小白兔来到了草地上,乐得又蹦又跳!这时,来了一位摄影师说:“摆好造型pose,我要照相啦!”一只小兔马上摆起了pose,咔嚓!又一只小兔子摆起了pose,咔嚓!小兔们都来摆起了pose……兔妈妈说:“兔宝宝们来拍集体照吧!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宝宝们就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听到× O∣O O∣(用幼儿的象声说法)时就赶紧摆pose!”在语言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自然移情入境,轻松有趣地发展了倾听辨别和控制能力。
(三)表现音的强弱
音强由发音体振动幅度决定。在口语习惯中的“大大的声音、小小的声音”“响响的声音、轻轻的声音”就是分别对应声音的强与弱,借助生活经验、童话形象、角色扮演等方式。幼儿能够听辨出较明显的力度强弱,做出相应的行动反应,并能听辨声音的渐强渐弱,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有一则游戏就单纯地运用情境性的语言牵引着孩子们入境生情,始终紧扣音的强弱扮演角色。“春天已经来到,天气渐渐有些暖和了,有一只小鸟迫不及待地出来找春天(出示玩具小鸟)。……哎呀,小鸟迷了路,天都快黑了,鸟妈妈真着急!”“怎么告诉鸟妈妈小鸟在这儿呢?有一个好办法,鸟妈妈有一对很灵敏的耳朵,我们大声唱歌,表示小鸟不在她找的地方;我们轻轻唱歌,表示小鸟就在她找的地方。”老师先来唱歌,请一个小朋友来做鸟妈妈。(教师背对“鸟妈妈”将玩具小鸟藏在教室里的一个地方)教师先比较夸张地慢速歌唱,“鸟妈妈”寻找小鸟,根据寻找的情况,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游戏规则。
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声音强弱传递信息:“现在请你们来告诉鸟妈妈小鸟在哪里。”教师提示小鸟远着呢,大声唱一遍;小鸟就在附近,小声轻轻唱一遍。多次强调其他幼儿不能用手指、不能用嘴说,我们大声唱歌,表示小鸟不在她找的地方;我们轻轻唱歌,表示小鸟就在附近。
(四)听辨音色差异
纷繁奇妙的音色是大自然的赐予,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幼儿期通过学习,能够听辨比较丰富的音色差异,比如听辨并记住同伴的声音、听辨不同类别乐器的音色、听辨乐器音色和来源方位、在多种音色的打击乐器中找到“目标音色”、选择音色适合的打击乐器表现一定情绪等。有一则中班案例“盲人找路”,就是组织幼儿在排除多种音色的打击乐器干扰声中、找寻到目标音色的音乐学习活动。该活动要在安静的教室里、排除活动空间回响干扰,并且要求幼儿必须很专注地倾听,活动有一定难度。我们运用情境性的语言,描述幼儿能理解的生活场景,增强移情入境的效果,较为轻松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1.听辨目标音色。“今天有一位很特殊的客人要来咱们幼儿园做客!”(请一名幼儿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出示三角铁,“盲人的眼睛看不见,可是耳朵特别灵,盲人也有他特殊的本领!盲人哥哥,你能听见三角铁的声音吗?你就跟着三角铁的声音到幼儿园去做客好吗?”老师轻轻敲击三角铁,当需要避开障碍物时就改变三角铁的方位,引领“盲人”慢慢走路,到达目的地后摘下眼罩,全体幼儿齐唱《欢迎来我家》。
2.练习干扰听辨。“到幼儿园的路上有很多人、有很多车,还有别的很多声音。”出示串铃、沙锤、咔吧撒、刮胡、手鼓等乐器分发给幼儿,分散到障碍物旁轻轻演奏,老师演奏三角铁,“盲人”在所有的乐器声中听辨出三角铁,并跟着三角铁的指引走到目的地。
(五)增强歌唱表现力
歌唱是幼儿最日常的音乐活动,歌唱综合了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式等众多的形式要素。幼儿能唱几首歌并不困难,但是在歌唱中能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唱出应有的情感,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很多教师都感到教幼儿学唱歌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又不太简单的事。恰当地运用简单的教学语言营造学唱歌曲的情境,能够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自始至终十分投入,解决歌唱教学现场几乎所有的难题,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唱,有效增强表现力。幼儿歌曲的歌词往往生动活泼,大多已经具备一定的情境性,而且优秀的幼儿歌曲的曲调创作也是与歌词情境相切合的。依情境组织教学语言,就能引导幼儿很好地唱准节奏,很好地表达情感。
三、教学思考
(一)独具魅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成功如同漩涡带来的力量,吸引着教学对象,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音乐经验。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学习音乐元素,得益于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启示。李吉林老师从外语暗示教学(当时也叫“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并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向音体美学科渗透,又向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通读八卷《李吉林文集》,读到了情境教学法向音体美学科渗透的理念,但具体的做法比较简略,尤其音乐学科性质的特殊性未见体现。
(二)善于捕捉音乐元素
要正确认识情境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情境应该和歌曲、乐曲中的音乐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游离于音乐元素之外,这样的“锦上添花”并不能触及音乐本体的学习。明显的固定节奏型、旋律的走向、乐器的音色、音乐本身的结构等等,都是在音乐体验过程中不可遗漏的信息。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并非可以忽略,而是要求教师遵循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潜移默化地组织音乐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带领幼儿脱离音乐开展不着边际的所谓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等活动,激发兴趣与学习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也不矛盾。我们必须思考创设怎样的适宜情境,必须思考如何在情境中带着幼儿一步步地渐渐走进音乐世界,用情境去解释幼儿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问题,移情入境,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三)音乐学习的整体把握与领会要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突出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要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最忌音乐支离破碎的现象,整体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和乐段。要注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是通往音乐审美的重要通道。这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终于从本质上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属性。
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属性,当然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必须首先遵循的学科特质。情境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在保证整体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元素,单独运用生动的语言营造音乐教学情境,不必制作多媒体课件,不必提供繁杂的教具。过多的场景设置、教具媒体制作,准备不仅费时费力、不切实际,而且在活动中极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某些学习内容往往很难用直观手段带入情境。虽然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学音乐并不是万能的方法,不能解决所有的音乐学习问题,但确实是教师们便于掌握使用、孩子们容易心领神会的有效之策。
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江苏常州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