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永生羊》看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思路
2016-03-02赵倩楠
赵倩楠
从电影《永生羊》看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思路
赵倩楠
摘 要:近年来,民族题材电影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在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电影《永生羊》作为我国第一部哈萨克语同期声彩色故事片,其在创作中取得的突破,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本文以电影《永生羊》为例,从主题选择、电影意境、制作团队三个角度,对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新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永生羊;创作新思路、民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在这段变化发展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受时代、受众需求、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题选择
在少数民族题材早期影片中,侧重于以过去的生活经历为主题。通常展现反对阶级压迫的主题,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翻身成为主人。或者是展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反对破坏者的挑拨离间。早年民族题材电影在主题选择上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样态,是和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后,民族题材的电影在主题选择上有了新的突破。开始从关注过去的经历转变为关注当下的生活,从以政治为主,转变为对人文情怀的关注。《永生羊》以年迈的老人哈利的视角,以乌库巴拉的爱情生活为主线,以羊和骆驼的生死存亡为辅线,演绎出哈萨克女人的生命历程,同时,也展现出哈萨克民族对于其民族文化的坚守,对生灵的敬畏,对责任与命运的担当。这种变化,打破了过去以政治理念为主导的模式,题材选择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关注宗教信仰,关注生灵以及生命的轮回。
2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境美与含蓄叙事
民族题材电影是以民族性为主导的电影,试图通过该类型电影的制作播出,展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90年代以来,民族题材电影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性表达,注重意境美与人文性的结合。“生命如诗、爱情如诗、人性如诗”,这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对影片《永生羊》的描述。在电影《永生羊》中,无论是对爱情的描述,还是对人性的解读,以及对于羊、骆驼等的表达,都采用了诗化的处理方式,采用了一种极其含蓄的意境表达方式,将影片的意境美推向了一个哲学高度。
民族题材电影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特色的融入。而在电影《永生羊》中,对于民族色彩的刻画不再是长篇直白的展现,不是刻意的摆拍,而是将其融入到叙事之中,含蓄处理,极具意境之美。在影片开头,乌库巴拉在广袤的草地上翩翩起舞,此处的舞蹈并不是单纯宣扬民族舞蹈,而是结合影片叙事需要表达了特定的含义。乌库巴拉此处的载歌载舞看似美丽而愉悦,却是其不幸的开始。其在载歌载舞的同时,母亲娘家的男子望见此景,对她产生了爱慕之心,令人心生悲哀的是,乌库巴拉并没有相同的爱慕之情。从电影画面来说,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色调的使用,无论是服饰造型,还是环境设置,都有很强的考究性。不过于宣扬,不浓墨重彩突出,而是安安静静地叙事,恰到好处展现民族特色。
3 民族题材电影制作团队“本我”与“他者”的结合
17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限制,其制作团队通常是由非本民族人员构成。这就涉及到一个“他者化”问题。民族特色涉及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但是更多的是涉及该民族的文化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文化形象和精神品格作为一种主观认识,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认识。“他者”作为一个非内在的团体,在对不同民族进行认识时,由于对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受到个人意识的主导,产生某些片面的认识。
进入新时期之后,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中,开始出现了少数民族人员,他们凭借自身对民族认识的优越性,参与民族题材电影的拍摄,甚至是直接执导影片,更有利于民族题材电影的挖掘和发展。于是,“本我”与“他者”结合,成为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特色。电影《永生羊》是我国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它的团队组建正是由汉族与哈萨克族人员的完美融合。该电影的编剧,是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在演员的选择上,全部选用哈萨克族非职业演员,并且,首次启用哈萨克斯坦的演员加盟。《永生羊》结合“本土”与“外来”的优势,将“本我”与“他者”完美融合,运用艺术元素,打造出了一部精彩的民族题材电影。
4 结语
2016年是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一年,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在当下迎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也大力支持。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应该保持对艺术本体的追求和坚守,强化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
参考文献:
[1]彭琨.哈萨克民族的生命之歌——电影“《永生羊》与民族题材电影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2(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