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2016-03-02许可峰胡漂
◆许可峰胡漂
重视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许可峰1胡漂2
高校民族餐厅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高校民族餐厅不仅仅是为师生提供饮食服务的场所,还具有一定的隐性的文化课程功能。高校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促进民族餐厅文化继承和交流功能的实现。
高校;民族餐厅;文化空间
一、高校民族餐厅文化空间功能的内涵、功能及意义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1]民族餐厅是民族饮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集中呈现的公共空间,具有突出的民族饮食文化空间功能。与此同时,聚餐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这个空间中用本民族的礼仪相互交往,用本民族的语言相互交流,在熟悉亲切的乡音中,在四溢的民族食品香味中,增进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可见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不限于民族饮食文化,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形式和继承、发扬的重要场所。
与民族个体在私人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和实践不同,民族餐厅是一个公共空间,它将个体性的民族文化坚持行为变为群体性文化坚持行为,从而有助于减轻民族个体在面对强势的主流文化时所经常产生的自卑、羞怯、不安和犹疑。群体性民族文化活动给予个体以强大的心理支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人多成路”,离不开民族餐厅这种公共文化空间。
民族餐厅也是一个向外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借助这一窗口,其他民族得以在分享该民族饮食的同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习俗,促进彼此的认识、理解、尊重甚至欣赏,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民族团结。如遍布全国各地的牛肉拉面馆,不仅方便了穆斯林群众的生活,也使其他民族的人得以在品尝回族食品的同时,了解回族的饮食特色和饮食禁忌,有效避免了与回族等伊斯兰民族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西安的回民街,每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本地市民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他们被琳琅满目的各色回民食品所吸引。国内外其他民族对回族饮食文化的欣赏,为回族群众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谋生之道的同时,也更加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回族积极进入每一个可能的城镇,在闹市中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互嵌而居,经济、感情上血浓于水而在文化上却又同中有别,是在一体化前提下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典范。在这里,回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坚持不仅没有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相反,他们依靠民族饮食文化特色,而自强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成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从而增强了与内地各民族的紧密联系和感情上的水乳交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高校是各民族未来精英聚居之地,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观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高校普通餐厅相比,高校民族餐厅在满足师生物质性的饮食需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空间功能。换句话说,民族餐厅不仅仅是师生吃饭的场所,还是一种文化场所。
概括起来,高校民族餐厅主要具有两大文化空间功能,一是文化继承功能,为本民族师生提供饮食服务的同时提供饮食文化服务,促进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文化交流功能,为其他民族师生提供饮食服务的同时提供饮食文化服务,有利于其他民族师生了解该民族文化,从而尊重、欣赏该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民族团结。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提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种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它有若干个权力中心,不是一个;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2]教育学中关于隐性课程的讨论,也使我们认识到学校中师生们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可能具有教育的意味或者功能。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显性的课程,也要重视隐性的课程,将它们积极规划、引导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而高校民族餐厅无疑就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文化资源。
二、高校民族餐厅文化空间功能的缺失及其影响
遗憾的是,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被人们严重忽视了。遍观全国高校,包括民族院校,虽然都开设有民族餐厅,但是种类非常单一。很多高校只有清真餐厅这一种民族餐厅。在普通餐厅中也到处是各种汉式餐点,而缺少其他民族的特色食品。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度,我们的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大学的校园里却不见踪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奇怪的,但是人们却见怪不怪了。
笔者所在的大学是一所建在内地的西藏民族院校,有50%以上的学生是藏族,但是学校却只有一家藏餐厅。藏餐厅的经营者努力在室内装饰和食品提供上,体现出一定的西藏特色来。在对师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家藏餐厅的存在,对于藏族师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藏族老师请客,无论被邀请的是藏族还是其他民族,都会说“咱们去藏餐厅”。藏族学生们也喜欢在这里聚会,对于远离家乡,初到陕西咸阳的西藏大学生而言,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藏族师生也普遍认为学校藏餐厅的藏文化特色还很不够,饮食的原材料更是基本取自于内地,无法满足藏族师生的饮食文化需求。尽管藏族学生超过了一半以上,但是这所学校的藏族教师却非常之少,专任教师中的藏族教师屈指可数。辅导员和行政岗位(多从辅导员岗位提拔上来)的藏族教职工多一些,但是很多人想方设法调回西藏,只因为水土、风土(文化)不服。在引进和留住藏族教职工方面,西藏自治区和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降低学历要求,从本科生中选留藏族辅导员,在提拔干部方面给与藏族辅导员更多的机会等,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藏族师资短缺的问题。最近,西藏大学援助西藏民族大学的藏语高级班授课教师,因为“水土不服”而返回了西藏,导致学校的藏语高级班被迫在学期中间停课,何时复课不得而知。“水土”和“风土”的问题,当然要靠与“水土”和“风土”相关的方法来解决,而做好民族餐厅饮食文化服务,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
为了更多体验“家乡的味道”,与校内藏餐厅相比,藏族师生更喜欢去学校大门外的一家“藏家厨房”就餐。尽管大多数食材还是不得不取自于内地,但是这家餐馆的经营者,努力将自己的餐馆布置的更具有西藏文化特色,也努力克服困难,从家乡捎带或寄送一定的材料来增加食品的西藏风味。然而由于学校实施严格的门禁制度,限制学生外出的次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家厨房的发展,也影响了藏族学生饮食文化需要的满足。
在民族文化交流功能的实现方面,到校内藏餐厅就餐的非西藏籍师生很少。校外藏家厨房也会吸引少数的当地好奇市民的光临,但是由于经营者汉语掌握的不好,很难与这些顾客交流,所以虽然在吸引汉族顾客方面也花了一些心思,却效果不佳。西藏民族大学建在内地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然而从藏汉饮食文化交流这一点来看,这种交流即使是存在的,也是单向的。藏族师生在付出很长时间的“不适应”的痛苦之后,他们会逐渐习惯、适应乃至喜欢上内地饮食文化,但这对于他们本民族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则意味着重大的损失。由于内地师生和市民很少光顾藏餐厅,藏餐厅也失去了在服务内地顾客中创新民族食品制作方法和口味的机会,没有发挥好宣传、推广西藏饮食文化的应有的作用。藏族饮食文化无法有效利用这所建在内地的高校为跳板,像回族饮食文化那样,走向广阔的内地市场。西藏的旅游业很发达,但是如果游客们到了西藏多数去的是川菜馆或陕西面馆,那么发达的旅游业能否给本地藏族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上的发展机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发挥高校民族餐厅文化空间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应重视民族餐厅的文化空间功能
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继承功能,前面已经做了很多论述。这里重点谈谈高校民族餐厅的文化交流功能的重要性。学生每天会有累计一个小时左右乃至更多的时间是在餐厅度过的,餐厅是他们了解他人,学会与人相处的重要机会。而课堂上的互动更多被局限在师生之间。学生们同处一个空间,但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中国课堂,他们却只能彼此看见对方的侧脸或背影。无论是民汉分班管理还是混合编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课堂之内的交流机会都很有限,课堂之外的民族交往交流才是增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渠道。美国高校重视招收不同族群文化的大学生,并认为这有利于每个大学生学会适应一个日益多样性的社会。学生们学习文化多样性的场所有两个,一是课堂,二是课外。课外的文化多样性互动被称之为“非正式互动多样性 ”(Informal Interactional Diversity),包括非正式讨论、宿舍区的日常交往、校园节日以及社会活动等。[3]他山之石,或可攻玉。高校应该重视发挥民族餐厅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餐厅文化建设。
(二)学校应加大对高校民族餐厅文化空间建设的支持
学校管理者应该将民族餐厅文化空间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院校应该将民族餐厅建设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区,发挥民族餐厅的饮食文化服务、继承和交流功能。应明确要求民族餐厅在饮食方面努力体现民族风味,在原材料使用方面尽量采用民族地区食材,在室内装潢、桌椅、餐具等方面,也要尽量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给与民族餐厅经营者更多优惠,帮助他们克服资金和食材采购方面的困难。在建筑规划上应给民族餐厅更大的建筑面积,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墙上可悬挂民族书画;在房间四周专门橱柜摆放文物复制品或民族工艺品;在电视上播放民族地区新闻、民族歌曲或影视剧;设置卡拉OK等,让少数民族校园歌手纵情高歌,乃至师生载歌载舞。特意安装的LED屏幕向前来就餐的各族师生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展示党的民族政策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重大节日穿着民族服装到民族餐厅就餐,就餐过程要严格遵守民族礼仪。这一系列的民族文化空间建设措施,有助于民族餐厅文化继承和交流功能的实现。
[1]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
[2]Clark Kerr,陈学飞,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3.
[3]许可峰.肯定多样性”——美国族群政治与民族高等教育的新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19.
作者单位:1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萍
※本文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BMZ0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