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16-03-02吴白兰佘静芳
◆吴白兰 佘静芳
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吴白兰佘静芳
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课程既能帮助西藏学生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能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文章强调了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了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途径和实施策略。
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建构
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从辖区来到内地求学,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文化认知、社会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如何让这些学生在保持与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能欣然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与影响,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我们认为其有效途径就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一、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詹姆斯·班克斯(James.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环境,以便让那些来自于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1]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道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陲,受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偏低。为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内地西藏班正是国家利用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西藏发展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30年来,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过,由于内地西藏班的层次日益增多,许多学校办班时间并不长,可借鉴的经验有限,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考虑西藏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单一,照搬国家统一标准,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课程的发展与实施多从学科本位进行思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内容很少反映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与西藏学生原来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了严重脱节,导致西藏学生学习困难,学业水平低下。
课程该怎样规划和设计,最终要看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真正考虑了学生的需求。班克斯指出,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出其他族群的历史、经验、价值观念,给少数民族学生以了解自己文化的机会,培植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给优势族群的学生以了解他们文化的机会,消除偏见。[2]因此,内地西藏班开设多元文化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既能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也能提高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适应能力。
二、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
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具有明确的导向与调控功能。不同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各不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如颂扬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培养多元文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等。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课程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建构:第一,知识与技能维度:.了解本民族文化;2.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学会与异文化的人友好相处等基本技能。第二,过程与方法维度:1.在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能运用相关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问题,发展跨文化交往能力等。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的归属感,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对本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理解、接纳并欣赏其他民族文化。
三、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系统的知识所组成的,用于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内容都适合纳入课程中,对课程内容的精心选择与组织非常重要。
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首先要突出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藏民族文化为基点,再扩展到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样才能让西藏学生充分地认识与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只有通过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产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费孝通曾指出,人们首先要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基本秩序。[3]
其次,西藏学生又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大集体,能否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课程内容还是要以主流文化为主,选择那些带有普适性价值的主流文化课程内容,使其成为多元文化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以广播、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各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文化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不受时空、年龄、性别、国籍等条件的限制就可以自由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这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多元文化课程不仅要关注国内的群体及其文化问题,还要关注国家之间及其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共存的问题。那么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包括其他国家的语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情况,这有助于开拓西藏学生对人类的认识,了解人类的需求和梦想,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四、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策略
多元文化课程实施就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过课程付诸实践,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多元文化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它关系到课程理想能否有效地转化为课程现实。关于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许多学者已有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钦与本恩(R.Chin&K. D Benne)和麦克尼尔(J.D.McNeil)提出的实施策略。
麦克尼尔基于课程改革可能由不同层面的教育机构发起,概括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一是自上而下策略,认为课程变革应该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机构发起,在实施中强调学校中的其他因素与变革相一致;二是自下而上策略,提倡教师是变革的发起人;三是自中而上策略,主张学校是发起变革的最适当的机构。[4]钦与本恩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课程实施整体策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实证——理性策略,该策略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使实施者相信改革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服从并加以实施;二是权力——强制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往往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迫使无权势的一方顺从;三是规范——再教育策略,该策略同样奠基于人的理性和智能,但与实证——理性策略的基本假设有很大不同,它将人的理智视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受他们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所处情境、人际互动的影响,并由此引起行为的变化。[5]
不同的策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适应性,各有其优劣。内地西藏班分布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包括初中班、高中班、中职班和高职班等不同层次,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教育水平差异性大。因此,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课程不太适合自上而下的策略,应主要采取自中而上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提倡以学校为中心发动变革,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注重多元文化课程设置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调适。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具体实施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是影响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但目前内地西藏班的大部分教师多元文化课程意识缺乏、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薄弱。由于内地西藏班是在内地办班,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特别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知识几乎是空白;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西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缺乏了解和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片面的,缺乏有意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西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风格也不甚了解,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因此,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已刻不容缓。
第二,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多元文化教育中,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都难以解释全部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经验和社会问题。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求社会科学、哲学、文学、历史、音乐、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并不是机械地增加一门或几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所有民族文化的内容都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这既不现实,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教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选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打破学科结构,以主题为核心,根据西藏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突出西藏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培养西藏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影响。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詹姆斯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注意点应集中在学校的隐性课程上。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教师的人格、教育行为、班级文化等,它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对人的情、意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多元文化的内容仅仅反映在几门课程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渗透进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地西藏班学生在校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向他们推广和普及藏族文化,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等途径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为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搭建认同平台,顺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结语
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在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认识、理解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树立多元文化的意识。课程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内地西藏班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民族教育政策,其课程也理应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使得西藏学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既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又能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1](美)詹姆斯·班克斯,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24-26.
[2](美)詹姆斯·班克斯,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70-71.
[3]张冠生.人们现在有一种需要——费孝通教授近期访谈录[J].博览群书,1998(3):4-5.
[4][5]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雷山苗族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责任编辑:胡萍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专项课题“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机制研究”(XJK014BJD017)阶段性成果。